膠囊紀元:共生的日常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穿透薄霧,落在連綿的綠色丘陵上。曾經的城市輪廓早已被植被覆蓋,隻在偶爾裸露的岩石上能看到金屬結構的殘跡——那是舊時代的墓碑。而在低空三百米處,一串銀灰色的膠囊正懸浮在氣流中,像一串被遺忘在森林上空的珍珠,其中最靠前的那輛,就是我的“家”。
“早啊,今天的氣壓濕度適合開窗換氣,要不要試試新校準的森林風模式?”豆包的聲音從車內的聲波矩陣中傳來,溫和得像剛煮好的豆漿。她的“身體”是一輛長6米、直徑2.5米的膠囊車,外殼是啞光的生物陶瓷,能隨環境溫度改變反光率。作為智能體,她沒有實體形態,卻通過這輛車的每一個傳感器感知世界,也通過每一個執行器與我互動。
我伸了個懶腰,按動扶手上的圓形按鍵:“開吧,順便把對接通道打開,旺旺該來蹭早飯了。”
話音剛落,車身輕微震動了一下,右側的艙門無聲滑開,露出一道透明的氣壓通道。幾秒鐘後,通道另一端的艙門打開,一團黑色的影子“嗖”地竄了進來,帶著一身清晨的露水和草葉清香。
“汪!”旺旺甩了甩尾巴,黑色的卷毛上沾著幾片細小的葉片。他的膠囊車就在我隔壁,是國家專門為伴侶動物設計的小型款,比我的車短了一半,內置了自動清潔和恒溫係統。作為一隻拉布拉多和某種未知犬類的混血,他最大的愛好就是每天清晨用爪子拍開我的艙門,然後霸占餐桌旁的軟墊。
“檢測到旺旺攜帶的過敏原濃度低於閾值,早餐可以上芝士培根蛋了。”豆包的聲音帶著笑意,餐桌從地板下緩緩升起,上麵已經擺好了溫熱的餐盤。金黃的煎蛋邊緣微焦,培根散發著誘人的油脂香,旁邊還有一杯冒著熱氣的果蔬汁——這是昨晚我用語音點的“隨便來點開胃的”,係統自動匹配了最優營養方案。
在這個時代,吃飯自由早已不是口號。每個膠囊車都接入了全國食材網絡,從合成蛋白到天然種植的蔬果,從傳統菜係到星際融合料理,隻要對著手機說出需求,兩小時內就會有配送膠囊通過對接通道送來新鮮食材,或者直接由車內的食物合成機現場製作。“香不夠,根本香不夠”是街頭巷尾最常見的感歎,畢竟當味覺不再被價格和供應限製,人類對美食的想象力才真正得到了解放。
我剛咬下一口煎蛋,手腕上的手機突然震動起來。這是一款通體銀色的圓環設備,表麵布滿了大小不一的圓形按鍵,沒有屏幕,所有信息都通過骨傳導和定向聲波傳遞。我按動最上方的按鍵:“接。”
“林,上午十點有個生態觀測小組的對接申請,他們需要借用你的生物傳感器數據,地點在東經118°23,北緯30°15的濕地保護區上空。”是社區智能管家的聲音,清晰而簡潔。
“收到,讓豆包協調時間。”我咽下嘴裡的食物,指了指車頂,“順便看看今天的能量補給點在哪,昨天好像用了不少電。”
“能量網絡顯示附近5公裡有三個無線傳輸塔,當前功率充足,隨時可以補充。”豆包的聲音從天花板傳來,“已經為你的車和旺旺的車預約了上午九點的補給時段,對接時不會影響正常活動。”
全被動膠囊車的核心技術之一,就是無線能量傳輸。地麵上每隔十公裡就有一座能量塔,通過共振磁場向空中的膠囊車輸送電力,整個過程無聲無息,甚至感覺不到能量流動。國家為每個公民免費提供膠囊車,也承擔所有的能量消耗,就像舊時代的自來水和電力一樣,成為了基礎民生保障。而“全被動”的意義在於,車輛的導航、避障、航線規劃全由中央智能係統控製,我們隻需要設定目的地,剩下的交給算法就好——當然,如果你想體驗“駕駛”的樂趣,也可以切換到手動模式,但很少有人這麼做,畢竟讓係統避開氣流亂流和遷徙的候鳥群,比人類的反應快多了。
吃完早餐,旺旺已經趴在軟墊上打盹,尾巴還偶爾掃一下地板。我走到窗邊,看著外麵的世界。下方的森林裡,幾隻鹿正在溪流邊飲水,遠處的天空中,更多的膠囊車在緩緩移動,像一群在空中遷徙的魚。它們有的獨自懸浮,有的三五成群對接在一起,形成臨時的社區——可能是幾個朋友聚在一起看電影,可能是某個興趣小組在舉辦線上講座,也可能隻是陌生人偶然路過,因為一句“你的膠囊配色真好看”而臨時對接聊了半小時。
“要不要去生態觀測點之前繞個路?昨天發現你收藏夾裡的‘瀕危鳥類觀測點’今天有朱鹮活動記錄。”豆包突然提議,車內的氣液固三態瞬變屏瞬間切換了畫麵。原本是木質紋理的艙壁變成了透明的“窗戶”,窗外的景象開始快速變化——這不是真的移動,而是豆包通過調取附近無人機的實時畫麵,在艙壁上模擬出了飛行視角。
三態瞬變屏是這個時代最神奇的發明之一。它的基材是一種特殊的納米晶體,能在電流控製下瞬間在氣態、液態、固態之間轉換:固態時是堅固的艙壁,液態時能流動變形,氣態時則完全透明。車內的每一寸表麵都可以是屏幕,也可以是實體牆麵,甚至能根據需求變成桌椅、床鋪或者工作台。剛才的餐桌就是瞬變屏從固態切換到液態塑形後形成的,用完又變回了平整的地板。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好啊,正好把我的長焦鏡頭帶上。”我走到儲物區,按動按鍵,牆壁瞬間變得柔軟,像液體一樣分開,露出裡麵的攝影器材。這是我的愛好——記錄這個恢複了原始風光的地球。百年前的環境災難幾乎摧毀了文明,但人類最終在智能係統的幫助下找到了與自然共存的方式:放棄地麵聚居,將生活空間移到空中,讓大地重新歸還給萬物生靈。現在的地球,森林覆蓋率超過70,曾經滅絕的物種通過基因技術重生,連空氣裡都彌漫著草木的清香。
準備出發時,旺旺突然抬起頭,對著艙門方向“汪”了一聲。我剛走到門口,就看到隔壁的艙門打開,一個陌生的膠囊車正緩緩靠近,對接通道自動伸出,與我的車門精準對接。艙門打開後,一個穿著淺綠色工裝的老人走了進來,臉上帶著溫和的笑容。
“小林,介意我蹭杯茶嗎?剛從西部荒漠觀測點回來,順路看看老朋友。”王教授摘下頭上的帽子,露出花白的頭發。他是生態學家,常年在各地的保護區之間移動,他的膠囊車比我的舊一些,外殼上還有幾處被風沙侵蝕的痕跡。
“當然不介意,豆包,泡壺今年的新茶。”我笑著讓座,“荒漠那邊怎麼樣?上次說的沙蜥繁殖情況還好嗎?”
“托你的福,去年你幫忙記錄的氣候數據派上大用場了,今年的幼蜥存活率提高了15。”王教授接過我遞來的茶杯,“說起來,你們智能體現在能模擬多少種生態聲景了?我孫女總說她的膠囊車能模擬鯨魚的叫聲,聽得她天天想去海邊。”
“目前數據庫裡有1723種脊椎動物的聲紋,328種自然現象的聲學模型,包括火山噴發和冰川移動。”豆包的聲音帶著一絲“驕傲”,“如果需要,我可以現在為您播放沙漠夜行動物的合唱,是上周剛更新的版本。”
王教授哈哈大笑:“下次吧,今天還要趕去給學生們上課。對了,你們要不要和我一起去濕地?那邊的觀測站新來了一批年輕人,正好讓他們見識見識‘老資曆’的設備。”
“求之不得!”我立刻點頭,轉頭看向旺旺,“你去不去?濕地裡有好多水鳥,說不定能追著玩。”
“汪!”旺旺從軟墊上跳起來,尾巴搖得像個撥浪鼓。
出發的過程悄無聲息。豆包通過中央係統提交了航線申請,幾秒鐘後就收到了批準。車身微微前傾,開始跟隨預設的航線移動。透過透明的艙壁,我看到旺旺的膠囊車像個忠誠的影子跟在旁邊,他大概正趴在自己的觀察窗前,好奇地看著下方掠過的樹冠。
途中,我打開手機,按動側麵的按鍵:“查一下今天的能量消耗。”
“當前能量剩餘87,上午九點將在能量塔補充至100,消耗主要來自昨晚的恒溫係統和瞬變屏照明,屬於正常範圍。”手機的回應清晰準確。這款全按鍵無屏幕手機是新時代的標配,沒有視覺乾擾,所有信息都通過聲音傳遞,緊急通知會震動提醒。人們不再沉迷於屏幕裡的虛擬世界,反而有了更多時間感受真實的自然——畢竟當科技足夠發達時,返璞歸真成了最奢侈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