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朱元璋和朱標都是一怔。
科舉並非沒有。
洪武三年就曾開過一次,但當時取中的多是些誇誇其談之輩。
讓朱元璋大失所望,一怒之下便停了。
如今朱棡重提此事,是什麼意思?
朱棡似乎看穿了他們的疑惑,繼續說道。
“此一時,彼一時。”
“當年科舉,那些自視甚高的江南名士根本不屑於參加,來的都是些濫竽充數之輩。”
“如今不同了。”
“他們怕了,他們急於向朝廷證明自己的忠心。”
“這時候開科舉,他們必然會拿出真本事,將族中最優秀的子弟送來應試。”
“這正是朝廷去蕪存菁,將天下英才一網打儘的絕佳機會。”
朱元璋的眼睛越來越亮。
他緩緩站起身,在禦案前來回踱步,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麵。
朱棡的話,說到了他的心坎裡。
打天下靠的是武將,治天下靠的卻是文臣。
他手下能征善戰的將軍不少,但真正懂得治理地方的文官卻捉襟見肘。
這也是他之前對江南士子又愛又恨的原因。
愛他們的才華,恨他們的傲骨。
現在,朱棡用最酷烈的手段,把他們的傲骨敲碎了。
剩下的,不就是可以為他所用的才華了嗎?
“好!”
朱元璋猛地一拍桌子。
“就依你所言,開科舉!”
他當即下令,召中書省丞相李善長、都察院督查禦史劉伯溫等一眾大臣入殿議事。
當李善長和劉伯溫等人聽聞要重開科舉時,神情各異。
李善長眉頭緊鎖,顯得有些猶豫。
“陛下,科舉乃國之大事,倉促重開,是否有些不妥?”
劉伯溫則撫著胡須,眼中精光一閃。
“臣以為,晉王殿下所言極是。”
“如今正是收攏天下士子之心的最佳時機,重開科舉,正當其時。”
其他大臣也紛紛議論起來,有讚同的,有疑慮的。
朱棡再次開口,聲音清晰地傳遍大殿。
“為了彰顯朝廷對此次科舉的重視,兒臣建議,專門為殿試修建一座宮殿。”
“哦?說來聽聽。”
朱元璋饒有興致地看著他。
“此殿,可命名為‘聚英殿’。”
“聚天下英雄於一殿,由父皇親自主持殿試,欽點狀元、榜眼、探花。”
“讓天下士子都看看,隻要他們有真才實學,忠心為國。”
“我大明朝廷便不吝高官厚祿,給他們一個施展抱負的舞台!”
“聚英殿……”
朱元璋咀嚼著這個名字,眼神愈發明亮。
好一個聚天下英雄!
“準了!”
朱元璋大手一揮,再無半分猶豫。
“傳旨工部,立刻在皇城擇址,修建聚英殿!”
“要快,要好!咱要在秋闈之前,看到這座大殿!”
工部尚書連忙出列,滿頭大汗地領旨。
“臣……遵旨!”
李善長見狀,也不再多言。
皇帝已經拍板,再勸就是自討沒趣了。
朱棡看著塵埃落定,心中並無波瀾,他還有後續的計劃。
“父皇,聚英殿是為天下士子所建。”
“但天下之大,並非所有士子都有條件長途跋涉,來到金陵。”
他的話讓眾人再次將目光聚焦於他。
“尤其是那些出身寒門的士子,他們可能因為湊不齊盤纏。”
“或是擔憂路上盜匪橫行,而錯失這次機會。”
“這豈不是我大明的損失?”
劉伯溫聞言,深以為然地點了點頭。
他自己就出身民間,深知寒門子弟求學之路的艱辛。
朱元璋眉頭微蹙。
“那依你的意思……”
“兒臣建議,由朝廷下令,各地官府派遣官差,護送本地通過鄉試的舉人入京趕考。”
“路途中的食宿費用,由官府一力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