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淩晨醒來,林懷安(郝楠仁)沒有立刻起床,而是在腦海中複盤昨日王韭聰挑釁的一幕。
心跳似乎仍有餘悸,但更多的是一種闖關成功後的疲憊與清醒。
他拿出一個簡陋的筆記本,翻開新的一頁,頂端寫下:情緒日記。
他簡要記錄了事件經過、自己當時的憤怒與緊張,以及最終選擇冷靜應對的心理過程。最後,他寫下反思:
“環境阻力是常態。衝動與畏懼是本能,但無助於達成目標。冷靜,並非懦弱,是更高級的力量。下次類似情況,可嘗試更早無視,減少內耗。”
合上日記本,他感到一種奇特的平靜。
將情緒轉化為文字,如同進行了一次心理排毒和策略複盤,有助於他更客觀地看待挫折,保持心態穩定。
晨讀課前,林懷安看到班長謝安平正在收作業。
他深吸一口氣,走上前去。
謝安平為人穩重,成績在丙班名列前茅,是潛在的“外援”對象。
“謝班長,”
林懷安語氣誠懇,“打擾一下。我……最近在嘗試重新梳理知識點,感覺效率不高。聽說你的筆記很清晰,不知能否借我參考一下學習方法?”
謝安平有些意外,推了推眼鏡,打量了一下眼前這個近來變化巨大的同學。
他沒有立刻答應,而是反問:
“你具體是哪個科目覺得吃力?”
“數學和史地,”
林懷安如實相告,“感覺知識點散亂,記不住,用不上。”
謝安平沉吟片刻,說道:
“筆記是個人思路,直接借可能不適合你。不過,方法可以探討。比如數學,不能死記公式,要理解推導過程,最好自己整理一遍公式體係。史地則要抓住時間線和地圖脈絡。”他頓了頓,“放學後如果你有空,可以一起討論下。”
首次交流雖未直接借到筆記,但獲得了更寶貴的方**指點和平等的交流機會,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上午課間,林懷安結合謝安平的建議和係統提供的【動態學習導航圖(殘缺)】的提示,開始重點攻克“記憶”難題。
他想起了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新學的知識在最初幾天遺忘速度最快,必須及時、反複鞏固。
他拿出一張新的草紙,開始設計個性化複習時間表:
新學內容:立即課後複習(10分鐘)。
第一次複習:學習後當天晚自習(深度梳理)。
第二次複習:學習後第2天(快速回顧)。
第三次複習:學習後第4天(檢測記憶)。
第四次複習:學習後第7天(周測前係統複習)。
後續複習:納入每周末的總體複盤。
他將這個時間表應用到各科,尤其是需要大量記憶的史地、國文和英語單詞上。
這讓他的學習從“盲目推進”變成了“有策略的滾動鞏固”,目標直指長期記憶。
下午數學課,講到新的三角函數公式。
老師照例讓學生先背下來。林懷安沒有立刻死記硬背,而是嘗試謝安平說的方法:
理解推導。
他盯著公式,結合圖形,努力在腦中還原公式的來曆和邏輯關係。
雖然耗時更長,但一旦理解了“為什麼”,公式本身便自然而然地印在腦中,甚至能推測出一些變形。
他體會到,真正的記憶,是建立在理解之上的自然留存。
周四下午最後一節,國文課進行了本周的小測驗,內容涉及本周講的《師說》和部分文言文閱讀。
拿到試卷,林懷安深吸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