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內部的肅清餘波未平,外部的世界卻陷入了一種詭異的沉寂。
趙小玥的偵察小隊報告,之前活躍在基地外圍的那些高速偵察單位仿佛蒸發了一般,再也捕捉不到任何熱信號或活動蹤跡。
更遠範圍的傳感器傳回的數據也顯示,節點的活躍度降到了災難爆發以來的最低點。
曾經不時可見的小股屍群遊蕩現象也幾乎絕跡,荒野變得死寂一片,隻有風聲掠過廢墟的嗚咽。
這種寂靜,比之前的瘋狂進攻更讓人心悸。仿佛暴風雨前令人窒息的寧靜,又像是掠食者收斂爪牙、潛伏於暗處準備致命一擊前的姿態。
“磐石”基地共享的情報印證了這一現象並非局部。
何翟添傳來簡短信息:他們觀測到大範圍的節點生物活動陷入“低潮期”,能量信號變得極其微弱且難以追蹤。
他的科學家團隊推測,這可能是節點網絡在進行大規模的內部信息整合或形態演化,以適應“生命脈衝”和“脈衝護盾”帶來的新威脅。
“不要被寂靜迷惑,”何翟添警告,“根據有限的曆史數據可能是他們從某些遺存資料中獲取的),這種低潮期過後,往往伴隨著更猛烈、更不可預測的攻擊浪潮。新的變異體很可能正在孕育。”
壓力從直接的軍事威脅,轉變為對未知演變的焦慮等待。
基地的防禦不敢有絲毫鬆懈,脈衝護盾維持著基礎運行,能量儲備在持續消耗。
在這種令人不安的寂靜中,沈鴻帶領的技術小組取得了兩項關鍵進展。
其一,基於對那幾件異常物品和胸針的逆向工程,他們成功分離並記錄了那種用於滲透和乾擾的特定信息毒素的能量簽名。
雖然無法完全破解其編碼,但已經可以做到在護盾監控係統中設置針對性的過濾器和高靈敏度警報。
一旦基地內部再次出現類似特征的微弱信號,係統就能第一時間發現並大致定位。
這為內部安全增添了一道至關重要的技術防線。
其二,對發光苔蘚的研究有了飛躍。
他們發現,苔蘚的能量產生並非完全自發,其核心生物酶需要一種極微量的稀有元素作為催化媒介。
而這種稀有元素的痕跡,在之前從北方“晶簇孵化場”帶回來的樣本中,檢測到了較高的濃度!
這個發現將兩個看似不相關的線索——發光苔蘚和晶簇孵化場——聯係了起來。
沈鴻立刻重新檢測了封存的晶簇樣本。
在進行了深度能量掃描後,他有了一個驚人發現:這些看似沉寂的晶簇,其內部其實存在著一種極其緩慢、近乎停滯的能量流動,其核心頻率…與發光苔蘚的能量頻率,以及“生命脈衝”技術的核心頻率,存在著某種深層次的、晦澀的共鳴!
“這些晶簇…可能不是節點簡單的造物或者能量結塊,”沈鴻得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它們更像是一種…‘能量電池’或者‘信息存儲器’,甚至可能是節點網絡用於遠程能量傳輸或信息同步的中繼站!而苔蘚,或許是另一種形式的、更溫和的生命能量表達?”
這個猜想意義重大。
如果晶簇是節點網絡的基礎設施,那麼理解它,或許就能找到節點的弱點。
而苔蘚與它的共鳴,則可能提供一種乾擾甚至利用它的思路。
他嘗試將一小塊培育的苔蘚靠近晶簇樣本。
在精密儀器的監測下,可以觀察到苔蘚的光芒微微增強,而晶簇內部那近乎停滯的能量流,似乎…加快了一絲微不足道的速度!
就在沈鴻全神貫注於實驗時,隔離室內,林默的狀態再次出現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