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安寧景象,那“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的和諧畫麵,以及那“不知有漢,無論武啟”的超然世外,都像一記記重錘,敲擊在他們的心坎上。
文章不長,二人卻反複看了數遍,良久無言。
最終,方謙抬起頭,與岑姓老者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無比的複雜情緒——有對文章本身藝術成就的極致讚歎,更有對文章背後深意的無儘感慨。
“好一個‘避秦時亂’……好一個‘遂與外人間隔’……”方謙喃喃低語,聲音帶著一絲沙啞,
“此文,看似寫虛無之桃源,實則……是照見現實的一麵明鏡啊。我漢川……嗬嗬……”
他沒有再說下去,但那份對當前局勢的憂慮與對理想治世的向往,已儘在不言中。
岑姓老者長歎一聲:“文筆簡練,意境高遠,寓意深刻。以此文觀之,奪魁已無懸念。”
此時,另外三人才相繼完成,自信滿滿地將自己的文章呈上。
方謙與幾位書院教授快速瀏覽。平心而論,這三篇文章或辭藻華麗,或引經據典,或高談闊論,確也耗費了心力,算得上是佳作。
但……與蕭景那篇語言質樸卻意境無窮、發人深省的《桃花源記》相比,便如同精心雕琢的假山盆景,遇上了渾然天成的名山大川,高下立判,雲泥之彆!
幾位教授低聲商議片刻,皆默默點頭。
陳教授得到示意,深吸一口氣,準備宣布結果。
“慢著!”武藏鋒麾下的代表猛地站起,滿臉不服,“我方文章,引據翔實,論述精辟,為何未加詳評便定輸贏?我等不服!”
淩川方麵的人也立刻附和:“正是!文章之道,豈是兒戲?需當眾品評,讓眾人心服口服!”
連那位漢川書院的代表,也帶著一絲委屈看向方謙,顯然也不服氣。
方謙看著他們,眼中閃過一絲失望,隨即化為決然。
他拿起蕭景那篇《桃花源記》,對陳教授道:“既然有人不服,那便將此文,當眾誦讀一遍,讓天下人公斷!”
陳教授恭敬接過,走到場中高處,清了清嗓子,運足中氣,開始朗聲誦讀:
“武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清越的誦讀聲在宴會廳中回蕩。起初,眾人還帶著挑剔與好奇,但隨著文字流淌,那安寧祥和的桃花源畫卷在每個人腦海中徐徐展開,那“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武啟”的恍然隔世之感,
那“不足為外人道也”的淡淡悵惘……一種奇異的寧靜與深思,籠罩了全場。
當讀到“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時,文章戛然而止,餘韻悠長。
整個壽宴現場,陷入了一片死寂。
落針可聞!
所有人都沉浸在那美妙而虛幻的桃源夢境之中,回味著那其中蘊含的對現實紛爭的疏離,對寧靜生活的渴望。
這篇文章,沒有一句直接議論時政,卻仿佛說儘了每個人心底對和平的向往;沒有一句華麗辭藻,那質樸文字構建的意境卻直擊心靈。
不知過了多久,不知是誰率先發出一聲悠長的歎息,打破了寂靜。
緊接著,各種複雜的情緒如同決堤之水,在人群中洶湧泛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