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號下午,302宿舍裡靜悄悄的,隻有李哲翻書的“嘩啦”聲和鍵盤敲擊聲交替響起。
他對著電腦屏幕皺緊眉頭,麵前攤著好幾本計算機相關的書籍,卻沒一本能滿足論文需求。
周教授布置的《早期計算機發展》課程論文,要求結合具體機型和曆史背景分析,李哲找了三天資料,要麼內容太淺顯,要麼缺少1980年前的關鍵發展細節,急得連推眼鏡的頻率都變高了。
“林舟,你忙嗎?”李哲轉過頭,語氣帶著一絲無奈,“你知道哪兒能找到老計算機的詳細曆史資料嗎?學校圖書館的書太新了,網上的資料又零散,連eniac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計算機)的早期改進細節都查不到。”
林舟正在整理編程筆記,聞言抬頭:“早期計算機資料確實不好找,學校圖書館側重現當代技術,要不咱們去市圖書館看看?我聽學長說,市圖的古籍區藏著不少八九十年代的計算機舊書,說不定有你需要的。”
“真的嗎?”李哲眼睛一亮,瞬間來了精神,“那咱們現在就去!論文下周三就要交,再找不到資料就來不及了。”
兩人說走就走,收拾好書包,直奔市圖書館。市圖離學校有三站地鐵的距離,是一棟灰白色的老式建築,門口的石獅子透著厚重的曆史感。
走進館內,安靜的氛圍撲麵而來,陽光透過高大的玻璃窗,照亮了書架間的縫隙,空氣中彌漫著舊書頁特有的油墨香。
“古籍區在三樓西側,”林舟熟門熟路地帶路,“上次幫輔導員找資料來過一次,裡麵的書都按年代分類,就是檢索起來有點麻煩,很多老書沒錄入電子係統。”
三樓古籍區果然和其他區域不同,書架更高更密,上麵的書籍大多帶著泛黃的封皮,有的甚至連書脊上的字都模糊了。
李哲立刻紮進書架間,從左到右逐本翻看,手指劃過一本本舊書,眼神裡滿是急切。
林舟則走到角落的檢索機前,對著密密麻麻的書架,在心裡悄悄簽到:“係統,簽到!幫李哲找早期計算機資料,求個精準定位,彆讓我們白跑一趟!”
【叮!檢測到宿主在“資料挖掘地市圖書館古籍區)”簽到,恭喜獲得獎勵:“冷門資料檢索技巧”已存入係統空間,含關鍵詞組合法、年代篩選秘訣、冷門書架定位,附“老書借閱注意事項”)。】
林舟眼前一亮,快速瀏覽技巧內容,全是針對舊書檢索的實用方法:
關鍵詞組合法:避免單獨用“早期計算機”,搭配“曆史”“1980年前”“機型改進”等限定詞,縮小檢索範圍;遇到未錄入電子係統的老書,用“出版社+年代”組合檢索,比如“電子工業出版社1990年”。
年代篩選秘訣:19802000年出版的計算機書籍,常收錄早期發展史料,重點關注“簡史”“概論”類書名,這類書多為綜述性內容,信息全麵。
冷門書架定位:古籍區最內側的“計算機史料專架”無明顯標識,在編號g3240書架之間),藏著未對外公開的行業內部資料,需憑學生證申請查閱。
借閱注意事項:老書不能帶出圖書館,可複印關鍵內容;翻閱時墊上館內提供的白紙,避免弄臟書頁。
“李哲,過來試試這個檢索方法!”林舟招手讓李哲過來,“彆盲目翻書了,咱們用關鍵詞精準定位。”
他在檢索機上輸入“早期計算機曆史1980年前”,點擊搜索後,屏幕上跳出十幾本相關書籍,其中一本1990年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計算機發展簡史》格外顯眼,簡介裡寫著“含eniac改進細節、早期晶體管計算機機型對比及曆史照片”。
“就是它了!”李哲盯著屏幕激動地說,“這正是我需要的內容!”按照檢索結果顯示的書架編號g36,兩人快步走到對應區域,果然在書架中層找到了這本泛黃的《計算機發展簡史》。
書皮是深藍色的,邊緣有些磨損,翻開扉頁,上麵還印著前主人的借閱記錄,最後一次借出是2010年。
“太好了!”李哲迫不及待地翻開書,裡麵的內容讓他眼睛放光。
不僅有詳細的早期計算機發展時間線,從eniac到晶體管計算機的過渡階段分析得十分透徹,還有十幾張黑白老照片,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機型的外觀和內部結構。
更驚喜的是,書裡附了一張“早期計算機改進技術表”,把李哲苦苦尋找的eniac改進細節列得一目了然。
“林舟,太謝謝你了!”李哲翻著書,聲音都有些顫抖,“沒有你這個檢索方法,我就算翻遍整個古籍區也找不到這本書。有了它,論文的核心內容就有著落了!”
“舉手之勞,”林舟笑著說,“主要是你自己有明確的需求,我隻是幫著找了找方向。”
兩人找了個靠窗的閱讀桌坐下,李哲邊看邊做筆記,時不時用筆在書上標記重點館內允許用鉛筆標注)。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林舟則隨手拿起一本1985年出版的《計算機入門》翻看起來,雖然內容老舊,卻能從中看到早期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脈絡,偶爾看到有趣的知識點。
還會和李哲分享:“你看,這裡說早期計算機編程要靠打孔紙帶,比咱們現在敲代碼麻煩多了,難怪那時候程序員這麼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