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開分8.5,五天後上萬條評論後,評分仍穩定在8.3左右。
多位知名影評人陸續發表評論,引發各大娛樂媒體爭相轉載。
比如《龍啯電影報道》的專業影評人張利就撰文評價道:
“影片采用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了一個平凡卻動人的故事。
男主角孫祺和他的朋友們都暗戀著班裡那個美麗文靜的女生由神仙姐姐劉一非飾演)。
這群少年懷著各自的心思,用自以為有效的方式表達愛意。
他們懵懂天真,對愛情充滿憧憬,渴望與心儀之人相守。
然而時光流逝,直到最後誰也沒能贏得她的心。”
多年後,這群老友再次聚首,親眼看到心中曾經的女神嫁給了一個年長許多、麵容普通的男人。
那一刻,青春徹底畫上句點。
影片的最後一幕定格在厚厚的紅包上,上麵寫著“新婚快樂,我的青春”八個字。
正是這種簡單而真實的情感讓人感同身受。
我們年輕時也總是被班裡那個清秀優秀的女孩吸引,但這樣的感情往往沒有結果。
電影中的每一個場景都喚起了我們自己的回憶——課堂上的點滴、考試的壓力、傳紙條的小動作、低聲細語的交談、少年特有的張揚、取得好成績時的喜悅,所有細節都那麼生動,仿佛就在昨天。
這是一部充滿真誠與誠意的作品,值得慢慢品味,從其中我看到了華夏電影未來的希望。
——
華夏電影報道,張利
觀眾們的反應也非常熱烈,每個人都在光影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情感共鳴。
“坐在電影院的那一刻,我意識到我們真正懷念的可能不是某個人,而是那個曾經沉浸在這段時光裡的自己。
那些斑駁的課桌椅、那個愛調皮的同學、那個一直埋頭學習的背影、為生活奔波的父母,還有那個雖然模糊了臉龐卻仍讓嘴角不自覺上揚的某人。”
最受好評的影評聚焦於影片中那句帶有遺憾的台詞:“成長最殘酷的地方在於,同齡的女孩總是比男孩更早成熟,而這份成熟,常常讓男孩們不知所措。”
很多觀眾被影片中真摯的情感打動:“五個曾喜歡女主角的男生在婚禮上的對話讓我感動——‘如果真的愛一個女孩,還要真心祝她幸福?這根本不可能。
像我們這樣暗中使絆的,才是真愛。
’可當新娘挽著新郎走過紅毯,臉上滿是幸福時,男生終於明白:‘原來我錯了——當你真正愛上一個人,看到她被溫柔對待,你會由衷地希望她永遠開心快樂。
’這大概就是真愛的樣子。
即使在物質橫流的世界,這樣的感情依然存在,至少,我們始終相信它。”
也有觀眾借青春故事表達對現實的思考:“單純的人不受重視,天真的人不被理解,善良的人開始懷疑自己。
職場中穿t恤牛仔褲的男人被認為不堪大用,紮馬尾穿校服風的女人被說故作單純。
說話深刻被認為是賣弄,淺顯則無人問津,得體又被人批評沒有個性。
沉默以對,隻能獨自老去。
當三十歲的男人或四十歲的女人回憶青春,總被看作不思進取。
可是,逝去的歲月難道就不值得珍惜嗎?正是現實與過去的強烈對比,才讓青春的記憶更加珍貴。”
這部電影非常精彩,雖然它並不算高雅,但正因如此,我們更需要它——那是屬於每個人的青春,一去不返的歲月。
新世紀以來,華夏電影中評分超過8.0的國產影片寥寥無幾。
周末兩天,《那些年》票房一路飆升,收入突破1200萬元。
上映首周,總票房已接近4000萬元。
首周數據公布當晚,對《那些年》團隊來說,注定是個難以入眠的夜晚。
青影廠原本預計該片票房為2000萬元,沒想到第一周就翻倍,直指4000萬。
《那些年》徹底走紅,成為2006年下半年華夏電影市場的一匹黑馬。
第二天清晨,青影廠將首周數據發送給各大網站,整個行業為之震動——又一部像《瘋狂的石頭》一樣以小博大的電影誕生了。
影片製作成本早已公開:製片加宣傳發行總計不到500萬元。
按電影收入三倍回本的原則,僅國內首周票房就帶來約1300萬元收益,扣除成本後淨賺800萬元,這還未算上後續dvd及其他版權收入。
整個華夏電影行業一片歡騰,認為電影市場正在爆發。
新畫麵公司總裁張衛平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信心十足,大膽預測即將上映的《滿城儘帶黃金甲》必將引爆市場,打破國產電影票房紀錄。
他還不忘借《那些年》的熱度,言語間透露出“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的意味。
孫祺此刻無暇顧及這些,手機已被祝賀短信淹沒。
就連許久未聯係的張繼忠也特意發來賀信,導演馮小剛更是後悔不已——若當初孫祺出演《集結號》,將是多大的宣傳亮點,可惜錯過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由此可見這部電影的影響之大。
許多影視公司迅速反應,緊急開會討論跟風拍攝青春題材電影。
至於發到孫祺工作室的片約和劇本,已經多得能塞滿整個文件櫃。
孫祺真正體會到前輩說的那句話:“人紅了,身邊都是好人。”
不僅是他,導演薛小璐也被媒體稱為新一代女性導演中的領軍人物。
她還專門致電孫祺,自嘲道:“這次真是沾了你的光。”
北影的校領導們也喜形於色,已經開始研究孫祺的各項優秀學生獎項。
除了孫祺,最大的贏家當屬“神仙姐姐”劉一非。
一個成功的經典銀幕形象足以讓演員受益終身。
影視圈為何存在鄙視鏈?
正是因為電視劇演員想要轉型為電影演員,中間存在著難以跨越的鴻溝。
這需要背後公司或資本持續提供電影資源來培養,才能實現轉變。
電影投資風險極高,隨意砸錢強捧新人的例子,在整個華語影壇都少之又少。
劉一非憑借一部低成本校園電影,成功完成從電視到電影的跨越,塑造了屬於自己的經典銀幕形象。
隻要再有一部水準相近的作品打下基礎,她的地位便會穩固如山。
影片又上映了三天,儘管工作日票房略有下降,仍取得了1100萬的收入。
上映第十天,《那些年》總票房突破五千萬大關。
中影集團隨即籌備了五千萬票房的慶功宴。
“晚上記得早點來接我。”
“呃,為什麼?從你家到酒店要繞很遠呢。”
“哪來這麼多為什麼?給你這個機會,你不該感到榮幸嗎?不該好好把握嗎?忍心讓我一個嬌弱女子獨自打車去嗎?”
嬌弱?
你分明像個悍婦……
楊密連珠炮似的質問讓孫祺無言以對。
他把手機拿開,無奈地說:
“行行行,算你厲害,我去接還不行嗎。”
“早這麼答應不就好了,非得讓人費這番口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