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齋中異兆,古蜀秘符_我就賣個假古董,怎麼就成大佬了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16章 齋中異兆,古蜀秘符(1 / 1)

越野車駛離昆侖山脈,一路向東。窗外的景色從皚皚雪峰漸變為蔥鬱山林,李胖子靠在座椅上,捧著《古玩異聞錄》翻來覆去地看,時不時用手指摩挲書頁上新浮現的幾道金色紋路,笑得合不攏嘴:“陳哥,你看這書現在跟開了光似的,以後咱們是不是能憑著它,走遍全國撿漏?三星堆、馬王堆,隨便掏一件不得富可敵國?”

陳夜指尖劃過龍骨上的龍形印記,印記微微發熱,與體內的龍脈之力隱隱呼應:“撿漏是其次,這本書記錄的都是與龍脈相關的秘寶,背後可能藏著更多上古秘密。”

玄機子道長坐在副駕,望著窗外輕歎:“昆侖之行塵埃落定,老道也該回玉虛觀了。若日後有需要,憑這枚玉符便能聯係到我。”他遞來一枚刻著太極圖案的玉符,“龍淵封印雖穩,但世間陰煞未絕,你身負龍脈傳承,切記不可掉以輕心。”

淩玥在中途與眾人告彆,她的隊員已在路邊等候:“總部那邊還有後續工作要處理,黑鴉社的殘餘勢力我們會徹底清理。陳夜,胖子,後會有期。”她揮了揮手,轉身踏上另一輛越野車,身影很快消失在路儘頭。

一路風塵仆仆,三天後,陳夜和李胖子終於回到了江城古玩街。博古齋的木門依舊斑駁,但門上掛著的“暫停營業”牌子已被取下,門楣上還貼著一張嶄新的紅符——是玄機子道長臨走前留下的鎮宅符。

推開門,店內竟收拾得乾乾淨淨,博古架上的假貨被挪到了角落,之前從倉庫翻出的幾件真品老物件被擦拭一新,擺放在顯眼位置。櫃台後,一個熟悉的身影轉過身,正是隔壁五金店的王建國。

“小陳!胖子!你們可算回來了!”王建國笑著迎上來,“前陣子零組的周先生來過,說你們去執行重要任務,讓我幫忙照看一下店麵。我閒著也是閒著,就給你收拾了收拾。”

李胖子放下背包,衝到博古架前:“王叔,你沒動我那壇醃菜吧?那可是清中期的寶貝!”

“放心,好好收著呢!”王建國打趣道,“你那‘寶貝壇子’比古董還金貴,我可不敢動。”

陳夜道謝後,目光落在櫃台角落——那裡放著一個陌生的木盒,是周煒留下的,旁邊還有一張字條:“龍淵之事已上報,零組感謝你的付出。盒中是三星堆出土的一枚青銅殘片,近期頻繁異動,與龍脈氣息有共鳴,或許與《古玩異聞錄》有關,暫交你保管。”

他打開木盒,一枚巴掌大小的青銅殘片映入眼簾,殘片上刻著扭曲的鳥形符文,表麵附著淡淡的龍脈之力,與龍骨上的印記產生了強烈共鳴,龍骨瞬間亮起黑金色光芒。

“這是……三星堆的青銅神樹碎片?”李胖子湊過來,指著殘片上的符文,“《古玩異聞錄》上有類似的圖案!”

陳夜將青銅殘片取出,剛觸碰到《古玩異聞錄》,古書突然自動翻頁,最後一頁的封魔咒文旁,浮現出一行新的金色文字,還有一幅簡略的地圖,標注著蜀地的位置。文字下方,正是與青銅殘片上一模一樣的鳥形符文,旁邊還有一行注解:“古蜀祭器,引龍脈之鑰,藏於蠶叢故裡。”

“蠶叢故裡?不就是三星堆附近嗎?”李胖子眼睛一亮,“看來又有新冒險了!青銅神樹可是國寶級彆的,找到完整的不得轟動全國?”

陳夜握緊青銅殘片,殘片上的符文與龍骨印記相互映照,腦海中突然閃過一段模糊的畫麵:參天的青銅神樹,祭祀的人群,還有與龍淵龍神同源的氣息。他心中一動:“這青銅神樹恐怕不隻是古蜀祭器,或許與上古龍脈的分支有關。”

就在這時,青銅殘片突然發出刺眼的光芒,鳥形符文飛離殘片,落在《古玩異聞錄》上,與地圖融合,形成了一條清晰的路線,終點指向三星堆遺址深處的一處未發掘區域。

王建國看得目瞪口呆:“小陳,你們這是要去蜀地?那地方可邪門得很,我聽人說三星堆的文物碰不得,容易招惹怪事。”

“越是邪門,越可能藏著真相。”陳夜將青銅殘片和古書收好,眼中閃過期待,“昆侖的龍脈主脈已穩,但古蜀的分支可能還藏著隱患,我們必須去看看。”

李胖子早已摩拳擦掌,開始收拾背包:“早就想去蜀地吃火鍋了!順便找青銅神樹,一舉兩得!陳哥,咱們什麼時候出發?”

陳夜看著博古齋窗外的陽光,想起昆侖的風雪、龍淵的秘境,還有夥伴們的相助,嘴角揚起笑容:“休整三天,三天後,出發去蜀地!”

夕陽透過櫥窗,灑在博古架上的真品老物件上,折射出柔和的光暈。龍骨靜靜躺在櫃台裡,黑金色的龍形印記閃爍著微光,仿佛在呼應遠方古蜀大地的召喚。《古玩異聞錄》被小心地放在一旁,封麵上的金色紋路如同活物般流轉,預示著新的謎團與冒險。

江城的古玩街依舊喧囂,但博古齋內的兩人,已準備好踏上新的旅程。古蜀秘符、青銅神樹、未發掘的遺址,還有隱藏在龍脈分支後的秘密,正等待著他們去揭開。這場跨越華夏大地的古董冒險,遠未結束。

喜歡我就賣個假古董,怎麼就成大佬了請大家收藏:()我就賣個假古董,怎麼就成大佬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