嘩~~
雖然早有心理準備,可在結果確認之後,所有人都震驚了!!
“核廢料...天然的核反應堆!”蘇教授喃喃自語,即使隔著麵罩,也能看到他臉上的震驚!”
畢生研究的核物理,其最核心的現象,竟然在億萬年前,由大自然親手在這地下深處演示過一遍!
在這一刻,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這不可能...”組長盯著檢測數據,聲音有些發顫,眼前的景象,已然超出認知。
天然核反應堆需要極其嚴苛的地質條件,高品位鈾礦、合適的中子慢化劑、精確的水文環境...缺一不可!!
而眼前的鈾礦含量隻有0.3%,這完全超出了常理認知!!
直播間的網友也驚呆了,這一來就看到如此勁爆的東西。
【人氣】+1+1+1+1....
【人氣】+1+1+1+1....
...
——【我想到了網上的一個梗,原始人向你分享了核聚變技術。】
——【人類研究了一個世紀的東西,大自然早在無數億年前就已經弄出來了,所以有人說,到目前為止所有的科學都不是創造,而是複原,哪怕包括核聚變,就算研究出來了,也隻是複製!】
——【給大家科普一下吧,這就相當於挖出來一台手機,可它卻是自然生產出來的...】
——【我始終覺得藍星絕對不止我們人類這一個文明時代,人類的曆史對於藍星而言也不過短暫的一瞬間,如果藍星之上有神明,看我們就像是箱子裡的小人一樣,快速崛起又快速衰落。】
...
這時,一直沉默的林遠突然開口了,就在剛才,係統已經掃描出了答案:“組長,也許我們陷入了一個思維誤區。”
眾人聞言,紛紛好奇的看向林遠。
林遠走近暗黃色的結痂物質,仔細端詳:“我們一直在用現代核反應堆的理論去解釋這個現象,但如果是遠古時期形成的天然反應堆,它的運行機製可能完全不同。”
“鈾235豐度僅有0.3%,遠低於形成自持鏈式反應的理論閾值,這意味著,要麼我們的探測有誤,要麼...”
“這裡發生的根本不是我們認知中的核裂變反應。”
“什麼意思?”組長皺眉。
“我是研究古生物學的...根據岩層分析和化石證據,這一區域在距今約18億年前,曾是一片淺海環境。”
“當時的海水中含有豐富的鈾元素,在特定的生物和地質作用下,這些鈾在海床沉積物中富集。”
“但關鍵在於...那個時期,藍星上剛剛出現真核生物,大氣中的氧氣含量開始上升。”
“氧化環境使得鈾以可溶的六價形式遷移,然後在還原環境下沉澱富集。”
“我剛才仔細觀察了這些核廢料的分布模式。它們不是均勻分布在礦脈中,而是呈現出明顯的層狀結構和流體通道特征。”
隨後蹲下身,用探照燈照亮岩壁底部:“看這裡,這些暗黃色物質的分布沿著古水流方向延伸。”
“說明當時的地下水流不僅作為中子慢化劑,更可能充當了某種...生物藍星化學循環的載體。”
“生物藍星化學?”組長困惑地重複這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