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大明戰兵之威_1621,不一樣的大明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1621,不一樣的大明 > 第100章 大明戰兵之威

第100章 大明戰兵之威(1 / 2)

推荐阅读:

洪敷教對衛時覺的能力估計過高了。

彆看廢柴抽刀威脅過很多人,他連一隻雞都沒殺過。

他自己也發覺,官場不是江湖,抽刀威脅太輕浮。

隨意殺人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會如天啟所言,自己也變成了問題。

他也在適應現實、改正自己的行為。

出關以後,再未抽刀。

洪敷教計劃快速跨過雙台子河,到西寧堡住一宿,明日返回鎮武堡,然後順著兵堡到廣寧過年。

在前線隻停留一日。

衛時覺無所謂,你說出發咱就出發。

西平堡三千人,有三十門火炮,五百火銃,一千弓箭。

遼東火器營早在三十年前就荒廢,會操炮的二代兵在薩爾滸死了一大半,還有一部分現在是‘建奴’。

羅一貫說火力足夠了。

按照紀效新書營陣的算法,營兵配備一半遠射武器較為合理,西平堡確實如此。

現實情況讓衛時覺實在無力評價。

火器還是山裡的鐵礦,想一想都讓人氣短。

今日是向南跨河,寅時末就出發了,以免中午陽光直曬。

早上天氣更冷,衛時覺沒有騎馬,站爬犁上,卷了一個羊皮筒抵擋寒風,睜眼觀察遼河入海口的地形。

昨晚才知道,如今遼河有三個入海口。

遼河長達兩千七百裡,它不是順一個方向流,從燕山北麓發源,先向東,後向南,再向西,在平原內兜了個大鉤子,造就了千裡沼澤。

遼北的東遼河、沈陽的渾河、遼陽的太子河一起彙合後,遼河河道更加寬大,人力根本無法堵截,到處是汪澤。

大明朝治理遼河二百年,隻堵截遼河東側,保護遼陽、沈陽等兵堡,西側無力築堤,放任河道亂竄。

雙台子河、大遼河、三岔河,從北向南依次三個入海口。

而且這三條河的河道同樣不固定,寬達十幾裡。

整個平原地區夏季泛濫成災,經常阻斷人員來往。

河道結冰後與海平麵相接,如同身處一個巨大的地毯中。

戰馬在海冰上不滑,在淡水冰上小心翼翼。

衛時覺在爬犁上,看不到任何土堆石頭,看不到一根枯草,更沒有一棵樹。

難怪平原地區沒有大城,這地方一年四季難立足,開荒屯田是做夢。

太陽出來,還未到西寧堡,先到一個叫沙嶺的石頭城,方圓百步,是遼東的官驛。

裡麵有三十多人的斥候,衛時覺沒有下爬犁,洪敷教交涉了一刻鐘,斥候分出三人帶隊,再次向南。

一路上什麼都看不到,完全是個無人的世界,也沒有任何活物,隻有沉默趕路。

衛時覺這一路如同被天地洗禮,地理越嚴酷,對先人的崇拜越強烈。

老祖宗與黃河長江搏鬥了五千年,才得到一個地大物博的世界。

短短四個字,是無數人前仆後繼的戰天鬥地成果。

關外大平原未經流血流汗拓荒,永遠不可能變為千裡沃土。

開疆拓土,多麼神聖的一個詞。

陽光閃爍之下,出現幾麵搖動的日月旗。

斥候漸漸放慢馬速,衛時覺拿起羊皮筒遮住陽光,看著三裡外的兵堡,突然露出了笑意。

這裡才是他想象中的前線。

沒有流民,沒有頹廢,隻有鬥誌。

大約八百騎兵在兵堡四周兜圈子,揮舞手中的長刀耀武揚威。

兵堡破爛的關牆上十幾名挺拔的身影,沒有縮脖子躲避嚴寒,眼神睥睨蒼茫大地。

三千人的戰兵守著一個破爛兵堡,卻比衛時覺看到的寧遠還雄壯。

因為他們沒有設置亂七八糟的防禦陣地。

哪怕在兵堡之中,也是蓄勢待發,隨時準備出擊的樣子。

騎兵隻是護翼,車兵的盾車上,一排黝黑的炮口,後麵兩排刀盾兵,接著全是弓箭手和火銃兵。

站那裡不動,都有一股毀天滅地的氣勢。

軟弓、長箭,輕刀、快馬。

這是大明軍隊的特點,也是破敵四利器。

遠程武器在大陣中的占比達到一半,是曆史之最。

朱元璋就靠這樣的步兵大陣,把百萬北元大軍攆得倉惶而逃,一統山河。

北元騎兵對著車兵衝鋒,迎接他們的不是刀盾,不是長矛的近戰,而是火炮和鋪天蓋地的長箭。

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完善營陣,進一步壓縮刀矛,配備更多的遠程武器。

人人都說紀效新書的鴛鴦陣,卻忘記戚繼光所有大陣的關鍵是射兵。

紀效新書中篇幅占比最多的是遠射。

直射、拋射、斜射、攢射、散射、吊射均有嚴格的規定。

大將軍炮、佛郎機炮、鳥銃、抬槍、軟弓、重弓、床弩等等如何交叉布置,事無巨細,均有說明。

但不管怎麼樣,士兵最重要的永遠是士氣。

西寧堡這三千人,戰意昂揚,遠超一路看到的邊軍。

三名身穿厚厚羊皮的漢子從堡內躍出,騎馬來到爬犁前,對洪敷教和衛時覺哈哈大笑,

“洪讚畫、衛校尉,黑某還以為年前慰軍沒兄弟們的份,聽聞皇帝親軍前來,黑某準備再次過河,殺幾個建奴感謝皇恩。”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