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很快被衛時覺用‘皇帝’一詞給唬住了,人人傾聽,變為上課。
倭國沒有姓氏,隻有苗字。
福江的五島、平戶的鬆浦、薩摩的島津、對馬的宗義、平野、長穀川、柳生等等,包括德川,就是苗字。
這不是姓,與中原的姓氏有根本區彆。
苗字是貴族、武士階層專屬標識,德川家康本苗乃鬆平,兒子們有六個‘姓氏’,並非過繼或跟母親姓,而是貴族地位、分支標識、有明顯的主從關係。
中原的姓氏,是全民通用的平等血脈標識,皇族姓楊李趙朱,平民也有同姓,並不會因同姓就成為皇族。
倭國平民沒有姓氏、沒有苗字,老大叫太郎,老二叫次郎…
衛時覺在長崎,問婢女的父親叫什麼,她說:碼頭賣魚的太郎。
再問:名字叫什麼?不是問職業。
她說:碼頭第六個棧橋、兩個木板中間三個竹婁的賣魚太郎。
若去碼頭叫一聲太郎,保準有一群人回答。
百姓沒有名字,隻有位置、做工等信息來區彆。
還有一個婢女的父親名字更長:長崎港下城町、北數第四條街、東數第七屋後、兩顆樹下編草鞋、又編竹簍的次郎。
倭國人的家概念,與中原完全不同。
在中原,家就是血脈親情關係。
倭國的家,是集體,而他們對集體的概念更含糊,兩個人以上就是集體。
婢女之間互相稱呼為:我家的大姬、我家的愛姬。
百姓稱呼武士為:我家的武士。
稱呼大名為:我家的大名。
稱呼領地內的一切山川河流,都是:我家的山、我家的田、我家的河、我家的港…
實則與平民毛關係沒有。
嚴重分裂了家這個字,家的概念非常模糊,以致沒有家。
衛時覺說了一遍,返回主位,盤膝落座。
“大禦所,您知道家是什麼,大名知道家是什麼,平民完全不知道,家在平民的心裡,是個無限詞,大名的一切都是他家,也就是說,平民把大名看為家主,所以大名下令,平民和武士拚命。
這很不好,他們認知糊塗,沒有對錯,沒有敵我,沒有氣節,而大名呢,又得養活武士,所以有奶就是娘、有刀就是爹,慕強又尊強,背叛毫不遲疑,這就導致混亂不斷。
倭國學習中原的儒學,卻完全不看中原的民情,中原人人知道你我他,人人知道你們、我們、他們。而倭國呢,生搬硬套,人人糊塗,大禦所此刻還認為,您了解自己嗎?”
秀忠深吸一口氣,“武士有氣節,切腹就是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