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道光朝的官場將曾國藩捧上神壇,爭相膜拜之際,其他時空,乃至本時空的暗處,針對這位“聖人”的罵聲、恨意,卻如同地火般洶湧奔騰。
努爾哈赤時空,或者說,在大明天啟年間的疆域內,尤其是江南之地,茶樓酒肆間充斥著對曾國藩的鄙夷。
“呸!什麼狗屁聖人!我看是建虜的忠犬!”一個身著舊綢衫的老秀才憤憤地將酒杯頓在桌上,“前些時日還覺著這‘大清’或可比閹黨橫行的大明好些,可那天幕說的什麼‘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當差’!這是要刨我等士紳的根啊!”
旁邊有人附和:“正是!若讓這等朝廷坐了天下,還有我等活路?這曾國藩,助紂為虐,為這等朝廷平定叛亂,保全江山,不是罪魁禍首是什麼?還聖人?我呸!簡直是讀書人中的敗類!”他們雖對大明現狀不滿,甚至暗中期待變局,但“大清”可能帶來的更嚴酷的統治,讓他們對幫助穩定這個異族王朝的曾國藩,充滿了憎惡。
順治時空,波濤洶湧的東南沿海,鄭成功佇立艦首,海風帶著鹹腥氣撲麵。他遙望北方,眼神銳利如刀。
“曾國藩……若吾知其祖墳何在,必效仿伍子胥,掘其宗祠,鞭其祖骸,以泄心頭之恨!”他聲音低沉,卻蘊含著滔天怒意,“我等前仆後繼,浴血抗清,隻為恢複漢家衣冠。此獠倒好,身為漢人,讀的聖賢書,卻甘為清廷鷹犬,剿殺同族指未來的太平天國),穩固胡虜江山!此等行徑,比之吳三桂猶有過之!聖人?漢賊爾!”
西南,晉王李定國剛指揮完一場對清軍的伏擊,渾身血跡未乾。他聽著部下議論天幕,冷哼一聲:“偽聖!若天下漢人皆如他曾國藩,我漢家江山豈有光複之日?自解兵權?愚忠!他若真有魄力,合該揮師北上,直搗黃龍!可惜,隻是個被清廷馴化了的奴才!”他對曾國藩那種“愚忠”充滿了不屑與憤慨。
康熙時空,京城一間隱秘的暗室中,燭火搖曳映照著幾張沉毅的麵孔。這裡是天地會的一處香堂。
“總舵主,這曾國藩……留不得!”一個臉上帶疤的漢子狠聲道,“清狗皇帝正愁沒有榜樣來馴化我漢人,如今冒出這麼個‘聖人’,還是手握重兵後自解兵權的‘聖人’,這會讓多少心存猶豫的漢人官員效仿?會讓多少百姓覺得替清廷賣命是‘忠義’?”
坐在上首的總舵主陳近南,麵色凝重:“此人不除,確是我等‘反清複明’大業之心腹大患。他活著,就是一麵清廷立起來的忠臣牌坊。必須想辦法,要麼揭露其偽善麵目,要麼就找到他的祖宗……”他做了個抹脖子的手勢,眼中寒光一閃。
乾隆時空,一些潛伏更深的明朝遺民社團中,也在流傳著對曾國藩的詛咒。“洪門”一位輩分極高的老者歎息:“此子一出,恐寒了無數誌士之心。我等百年經營,艱難維係漢家星火,他卻要親手撲滅這燎原之勢……可恨!可誅!”
即便是道光本朝,在那些歡呼崇拜的背後,也有不同的聲音。一些鬱鬱不得誌的文人,在私底下酸溜溜地議論:“不過是擅於作秀罷了!誰能證明他內心真無半點野心?說不定是以退為進,沽名釣譽!”
更有甚者,一些深受滿人欺壓的普通漢民,心生怨懟:“曾大人既然是聖人,為何隻知忠君,不知恤民?為何不為我等深受旗人欺壓的漢民說句話?這聖人的‘聖’,未免太高太遠了。”
聖名之下,豈止是光環?更有無數明槍暗箭,以及來自不同立場、不同階層、或基於利益、或源於信念的滔天罵名。被軟禁的曾國藩尚未知曉,他已被卷入一場比戰場更凶險的輿論風暴中心。
當天幕揭示最終答案竟是“甲”,那個在洪秀全看來最虛偽、最不可能,也最令他絕望的選項時,他隻覺得一股邪火直衝天靈蓋,最後一絲理智的弦也徹底崩斷。
“曾妖頭!國賊!漢奸!炎黃罪人!!”
他再也顧不得掩飾,在自己那破敗的院落裡跳著腳厲聲咒罵起來,聲音因為極致的憤怒而扭曲嘶啞。在他那套自創的、混雜著基督教義和造反野心的神學體係裡,這個曾國藩,分明就是上帝派來考驗他的魔鬼,是撒旦的化身!
“你這沽名釣譽的偽君子!阻我天國道途的元凶!你怎配稱聖人?!你分明是清妖最凶惡的爪牙,是斷送我漢家江山氣運的千古罪人!”他越罵越激動,甚至將曾國藩比作了出賣耶穌的猶大,而自己,則仿佛是那即將被釘上十字架的聖徒,充滿了悲壯與不甘。“我不服!上帝啊,你為何要派此妖孽與我為敵?!”
他罵得酣暢淋漓,幾乎忘記了隔牆有耳,忘記了周遭的鄉親。胸中積壓的科舉失意、屢遭白眼、以及天幕帶來的巨大壓力和夢想可能破滅的恐懼,全都化作了對曾國藩最惡毒的詛咒。
然而,與鄭仁坤的激烈反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村落裡幾乎漠然的寂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鄰居們聽到他那不成調的咒罵,隻是從窗戶縫裡往外瞥了一眼,便又縮回頭去,該做飯的做飯,該喂雞的喂雞。
“鄭家這書生,又發什麼癔症了?”
“怕是科舉無望,徹底瘋魔了吧。”
“唉,讀書讀出個失心瘋,何苦來哉……”
沒有人覺得他的行為有多麼異常,更沒有人將他與天幕上那個攪動半個中國的“洪秀全”聯係起來。在鄉民們樸素甚至有些麻木的認知裡,那個遠在京城、援兵十餘萬卻自解兵權的“曾聖人”,才是真正不正常、不可理解的存在。相比之下,村裡一個落魄書生發發瘋,罵幾句街,再正常不過了。
同姓鄭的保長也聽到了動靜,他叼著旱煙袋,蹲在村口的榕樹下,眯著眼朝鄭仁坤家的方向望了望,啐了一口唾沫,卻絲毫沒有去阻止或上報的打算。
在這天高皇帝遠的廣東地界,洪門、天地會等反清複明的勢力盤根錯節,雖不敢明著舉事,但暗流始終湧動。普通百姓對朝廷敬畏有限,對官府更是能躲就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基層小吏和鄉民共同的生存智慧。
在保長看來,這個鄭仁坤,不過是個屢試不第、滿嘴胡話的瘋癲書生,連洪門那種有組織的會黨都算不上,掀不起什麼風浪。去揭發他?且不說未必有什麼獎賞,萬一惹來上麵嚴查,攪得本地雞犬不寧,他這保長的位置還坐不坐了?
至於鄭仁坤可能是“洪秀全”?要是這個保長真有本事把鄭仁坤和那個名字聯係起來,恐怕他自己都得先扇自己幾個大嘴巴醒醒神——就這窮酸瘋癲樣,他也配?!
於是,在一片詭異的氛圍中,鄭仁坤洪秀全)的怒罵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隻激起了一圈微不可察的漣漪,便迅速沉沒在嶺南悶熱而沉寂的空氣中。
喜歡天幕:大清要命問答,答對誅九族請大家收藏:()天幕:大清要命問答,答對誅九族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