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遠文陷入沉思,他想到一種可能性,那就是也許劉伯溫當時根本沒死,他知道朱元璋登基後會對功臣大開殺戒,及早防備,利用和左丞相胡惟庸的矛盾,借機被貶回鄉,然後就一直裝病,病個四年就直接死遁了。
據史書記載,劉伯溫死後,他的兒子劉璉在洪武十年1377年)任考功監丞,次年升江西右參政。他性格剛毅果敢,為官清廉,曾因對抗胡惟庸黨人而遭排擠。洪武十二年1379年),劉璉因與胡惟庸集團的矛盾激化,被黨人脅迫墮井而死。這一事件被視為劉伯溫與胡惟庸政治鬥爭的延續。
據《明史》記載,其死因明確為“為惟庸黨所脅”,朱元璋雖曾器重劉璉,但未直接乾預此事。
而劉璉其弟劉璟後亦因得罪明成祖朱棣自儘,劉氏兩代均未得善終。儘管個人命運悲劇,劉璉的文學成就和剛直形象仍被後世稱道,朱元璋曾遣使祭奠並撰文哀悼。??
也就是說劉伯溫死後,他的兒子並沒有被明太祖朱元璋所忌諱,他的大兒子在他死後兩年入仕,後被胡惟庸黨所害,而他的小兒子也是入仕的,隻因得罪明成祖朱棣而自儘。
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年間通過胡惟庸案、藍玉案等政治清洗,誅殺了的李善長、胡惟庸、藍玉、馮勝、傅友德等在內的多位開國功臣,涉及公爵、侯爵等30餘人,以鞏固皇權,比起這30餘人,抑憤而終的劉伯溫已經算善終了,而他的大兒子和小兒子的遭遇,也許是不聽老人言?
所以要查找真相,他需要多收集有關劉伯溫父子的記載,應該能找到蛛絲馬跡。
而且據野史記載,劉伯溫臨終前將《天文書》交予長子劉璉,並囑咐亟上之,毋令後人習也,該書後被呈交朱元璋。??這本天書,據說包含三方麵內容:
一是對朱元璋統治的批評:包括猜忌心重法律嚴苛藩王製度不當三大罪過。??
二是天文占候體係:雜糅三垣二十八宿觀測記錄與古代分野學說。??
三是政治預言:被認為包含類似《燒餅歌》的讖緯內容。??
據傳該書采用特殊書寫方式,部分內容為無人能解的文字,存在文本加密特征。??
該傳說與《推背圖》《馬前課》共同構成中國古代政治預言體係,反映民間對神機軍師的文化想象。??
陳遠文想,如果真有這本天書的話,那就很像穿越者的做派,敢於直麵封建帝皇的錯誤,同時以天文知識神化政治預言,以期引起統治者的重視,而最後潛藏的文本加密也許是拚音或外語表述,留給穿越後人的暗號也說不定。
而且,可能正因為親身體驗到帝皇的無情,為了自保也可能是心有不平,劉伯溫沒有把明朝的命運告訴朱元璋,任由他們朱家叔侄為皇位相殘,也許是不能暴露太多天機,不想太多人為乾預這個世界的發展吧。
當然,也有一種說法,說劉伯溫的天書除了上呈皇帝朱元璋外,他還將畢生所學編成一本書籍,如《推背圖》一樣潛藏於人間,隻有有緣人才能解讀。
陳遠文又拿起另一本本朝野史,看了起來,這本野史是關於明朝各代帝皇所屬年間發生的一些奇人異事,其中就有陳遠文一直關注的紅薯和沙葛等作物的輸入。
據說,這兩種作物都是明成祖朱棣年間,鄭和下西洋的時候陸續帶回來的,據說本來鄭和下西洋主要是弘揚國威,隻換取金銀珠寶等貴重物品回國,但是有一位戶部屯田清吏司的一名員外郎數次建議每到一地應該注意收集當地的高產耐旱作物種子帶回來,試種之後推廣,以解本國缺糧之憂。
糧食自古以來都是封建帝皇的憂心之事,無數次的造反和農民起義都是因為餓肚子引發的,所以朱棣聽到這個建議後立即命令鄭和在下西洋停留的各國收集高產可食用作物,回國後交給戶部屯田清吏司試種和推廣,而據說這位提議者也被戶部公推為試種負責人,而他也不負重任,在其中精準地篩選出紅薯和沙葛等作物,這些高產耐旱的作物的推廣,為明朝的平穩安定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這位員外郎也因公被提升為戶部侍郎。
嗯,陳遠文在一張紙上寫下這位員外郎的名字,張玄,浙江人,永樂三年進士,有空要查找一下他的信息,當然還有劉伯溫父子三人的野史也要收集。
另外,陳遠文最想知道的是明朝建立以來到現在的帝王順序有沒有改變,這一點對他很重要,至少以後他出仕後不會站錯隊。要知道在封建皇朝交替的時候,站錯隊,選錯下一任帝皇,輕則殺頭流放,重則滿門抄斬,至於說可以保持中立,不站隊,但那在小心眼的帝皇那裡,不站隊也是錯的,所以確定明朝帝王更替的順序對他尤為重要。好在他還小,還有好幾年時間去慢慢收集這方麵的信息。
他提筆用拚音寫下他深藏在腦海裡的關於明朝曆代帝皇的順序和簡介,他擔心隨著年歲的增長,他的前世記憶會越來越模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明朝帝王順序及簡介》
一?、明太祖朱元璋洪武,1368—1398)?。出身貧農,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推行休養生息政策,晚年大興黨獄。?
二、明惠帝朱允炆建文,1398—1402)?。朱元璋之孫,因削藩引發靖難之役,被朱棣推翻後下落不明。
三?、明成祖朱棣永樂,1402—1424)?。遷都北京,派鄭和下西洋,編《永樂大典》,開創永樂盛世。
?四、明仁宗朱高熾洪熙,1424—1425)?。在位僅10個月,赦免建文舊臣,緩和矛盾,奠定仁宣之治基礎。
五?、明宣宗朱瞻基宣德,1425—1435)?。延續仁宣之治,平定漢王叛亂,但設內書堂導致宦官乾政。
六?、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天順,1435—1449;1457—1464)?。土木堡之變被俘,複辟後冤殺於謙,唯一兩度登基的皇帝。
?七、明代宗朱祁鈺景泰,1449—1457)?。臨危受命保衛北京,後因易儲風波被廢黜。
?八、明憲宗朱見深成化,1464—1487)?。寵信萬貴妃,設立西廠,晚年恢複朱祁鈺帝號。
九?、明孝宗朱佑樘弘治,1487—1505)?。勤政愛民,開創弘治中興,明朝中期少有的明君。
?十、明武宗朱厚照正德,1505—1521)?。荒嬉無度,寵信宦官,死於豹房。
十一?、明世宗朱厚熜嘉靖,1521—1566)?。前期勵精圖治,後期沉迷道教,引發壬寅宮變。
?十二、明穆宗朱載坖隆慶,1566—1572)?。開放海禁隆慶開關),緩和與蒙古關係。
十三?、明神宗朱翊鈞萬曆,1572—1620)?。在位48年,前期張居正改革,後期怠政引發黨爭。
十四?、明光宗朱常洛泰昌,1620)?。在位僅1個月,因紅丸案暴斃。
十五、明熹宗朱由校天啟,1620—1627)?。寵信魏忠賢,宦官專權達到頂峰。
十?六、明思宗朱由檢崇禎,1627—1644)?。末代皇帝,勤政但無力回天,自縊殉國。
陳遠文計算了一下,明朝曆經了十六任皇帝,一共統治了276年,而中國曆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朝代依次為周朝790年)、商朝554年)、夏朝約471年)、漢朝405年)、宋朝319年)?、唐朝289年),之後就到明朝276年),排在第七位,已經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
喜歡穿越明朝考科舉之窮山惡水出名臣請大家收藏:()穿越明朝考科舉之窮山惡水出名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