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縣學考試榜單公布後,根據榜單後附的內容,凡是被錄取的考生必須在三天內持當時考牌到縣學登記相關學籍信息,辦理入學手續,逾期不辦理的考生將被視為放棄處理。
第二天早上,陳遠文就在他阿爹的陪同下,拿著當時的考牌號和當時考試報名時開具的戶籍證明到縣學辦理入學登記。
當他們二人來到縣學門口,向門房出示相關證明文件後,就被一名雜役帶到一間辦公室,裡麵坐著一名文書人員在接待登記這一屆錄取的考生,流程就是核對考生信息,信息無誤後,確認是否需要宿舍和在縣學搭食,宿舍有四人間、2人間和單人間,月租300文、500文和1兩銀;夥食有包月300文、500文、800文不等,豐儉由人。
由於陳遠文自家在縣學附近有宅子,所以他沒有申請宿舍,夥食費他選擇了中檔500文一個月的,交了一年的夥食費後,文書人員就發放一個類似學生證的出入牌和夥食的票據和一本導學小冊子給陳遠文,小冊子裡有詳細的上下課的時間、注意事項、規章製度等等。
然後文員又叫了一名雜役人員陪同他們去參觀縣學,如上課的明倫堂、飯堂、圖書室和寮舍等等。
一旁陪同的陳傳富敬畏地看著這文化氣息濃厚的建築,一種驕傲的情緒在胸膛裡交織,要不是兒子,他可能一輩子都不可能踏進這種地方,他再看著旁邊淡定悠閒,隨意地和雜役聊天的兒子,不由得感歎,多讀書確實是有用的,至少不會像他那樣畏手畏腳的。
參觀完縣學,在雜役人員送他們回門口的路上,瞅著一個沒人的地方,陳遠文順勢靠近雜役,絲滑地塞了一條價值300文左右的小銀魚給雜役,口裡說:“辛苦這位大哥,小小心意。”
雜役雖然奇怪怎麼這家送禮的不是大人而是小孩,但不妨礙他收禮的速度,他看了一眼,迅捷地把它收入囊中,然後熱情地跟陳遠文說:“我家大伯是這裡的管事,以後有事找我幫忙,儘管說”。
陳遠文連忙多謝雲雲,兩人之間的氣氛立馬熱烈起來,很快就稱兄道弟了。
陳傳富看到這一幕,不由得感歎,他這個兒子比他老子要油滑多了。至於,陳遠文為什麼不把紅包給阿爹送,理由就是陳傳富沒經驗,怯場,怕出漏子。
用一條小銀魚從雜役口中又了解了縣學的各大名師和一些潛規則以及不能惹的人物後,陳遠文見天色近午,也就告彆雜役離開縣學回家了。
因為開學的日子定在五天後,他們也需要回陳家村搬運行李和商量陪讀的問題,趁著天色還早,兩人就在食攤上買了兩個肉包子,草草填好肚子就趕著驢車回陳家村了。
一路上說說笑笑,兩人很快就到了村口,陳遠文想了想,讓他爹在陳童生私塾停車放下他,他要親自告知陳童生這個好消息。
陳童生聽到門房稟告說陳遠文回來拜訪,立馬拋下學子讓他們自習,然後奔到自己的辦公室,一眼看到站在書房的廊下一臉笑意地看著他的陳遠文,緊繃了幾天的內心頓時一鬆。
“夫子,學生幸不辱命,考上縣學了,特來拜謝夫子的教導之恩。”陳遠文說完,恭敬地向陳童生行了一禮。
陳童生一聽,猶如天籟之音,趕緊把他扶起來,一疊連聲地說:“快起來,考上就好,考上就好。”
兩人在書房落座後,陳童生迫不及待地問起縣學考試的情況,陳遠文也事無巨細地說了一遍,特彆是縣學考試的題目,他回去後特地默寫了兩份出來,他拿出在縣城買的謝禮,一方價值10兩的硯台和一些糕點,他把默寫的一份考卷交給陳童生。
本來正要嗬斥陳遠文亂花錢的陳童生看到這份試卷,立馬無暇它顧,迫不及待地和陳遠文討論起來,直到天色已晚才放陳遠文回去。
而此刻,陳家老宅因為陳遠文即將到縣城讀書,關於陪讀人選的問題,全家都在熱議中,統一意見就是不雇外人,主打一個自家消化。
阿婆馮氏不顧自己年事已高,自告奮勇要去縣城照顧她家乖孫陳遠文的生活起居;而陳郎中由於行醫業務繁忙走不開,無法參與競爭而懊惱著;黃氏當仁不讓地說,她年輕力壯,又知道兒子的口味,她去給兒子做飯做菜最合適;陳秀梅三姐妹也眼巴巴地看著阿娘黃氏,希望能帶上她們一起去照顧弟弟;而陳傳富一看,急了,他自己也想去照顧兒子,怎麼回來一說,大家都爭著去呢。
最終,他們誰也說服不了誰,被徹底排除出局的阿公最後一錘定音,都不用吵了,既然是陪文仔讀書的,那人選就由文仔定,當然,前提條件是不能雇外人,外人哪裡有家裡人靠得住。
等陳遠文從陳童生家回來的時候,剛走到門口,就被等到心煩意亂的二姐陳秀蘭一把扯進了門,一路拉著走一邊大喊:“阿公、阿婆、爹、娘,弟弟回來了。”
她剛喊完,然後呼啦啦地,全家都跑出來了,七嘴八舌地圍著陳遠文訴說選他她)去縣城陪讀的好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阿婆說自己年齡大、見識廣,還會刺繡裁衣縫補衣服,還會煲湯做飯,最合照顧孫子;黃氏則說自己年輕力壯,不但可以買菜做飯劈柴打掃衛生,還可以做護衛護送兒子上下學;而三位姐姐也期期艾艾地說她們會做飯菜,會打掃衛生,會給弟弟紮頭發洗衣服;陳傳富也不甘示弱地說他有大把力氣,還會趕車,做飯菜的手藝也不錯,這次縣學考試就把兒子照顧地挺好的。
而因為一把年紀沒有接班人還得奮戰在行醫第一線,因而被首先排除在外的陳郎中很不滿地嘟嘟囔囔著,挑著刺拆著台,說馮氏年紀大,連針都穿不上了;又說黃氏大大咧咧做不了照顧人的精細活;說三個孫女不宜拋頭露麵,又說陳傳富還要作坊、山地兩頭跑,忙不過來。
最後,大家都扯著陳遠文要他評評理,看是不是自個兒最合適。陳遠文聽到後,感覺頭都要爆掉了,其實他的意見和成心搗亂拆台的阿公是一致的。
阿婆馮氏年事已高,60多歲已經到頤養天年的時候,實在不適宜離開陳家村老宅去縣城伺候他,前世他可是在網絡上看到過很多農村的老人家,被孝順的孩子接到大城市生活後活力儘失,回到農村老家活力滿滿的例子,他不希望他阿婆一把年紀還要離開熟悉的農村去陌生的縣城裡生活。
阿爹因為是家裡的當家人,山地的各項經營業務雖然由黃家幾位舅舅負責,但隔天基本都要去走走轉轉;作坊的事情雖然有村長家的大孫子負責賬房業務,外銷由二叔負責,三叔是個甩手掌櫃,又熱愛武術,成親後經常呆在蔡氏娘家和鏢師切磋武藝,住得樂不思蜀,所以他爹還得坐鎮作坊,就這兩樣他爹就脫不開身去縣城陪讀。
阿娘黃氏也不適合,家中陳郎中和馮氏都在,一來傳統是家中長子長媳留守照顧老人家,二來阿爹在村裡,要和阿娘長期分開,陳遠文從現代人的眼光覺得不好。
至於三位姐姐,畢竟是保守的古代,短時間照顧他還可以,時間長了,怕有流言蜚語。
於是,陳遠文將他的所思所慮都攤開和家裡人一一分析,希望他們可以考慮他雇人的想法。
結果還是被全家無情地否決了,最後的決定就是先由阿娘黃氏和大姐秀梅一起在縣城照顧陳遠文,捎上大姐秀梅的原因是他阿娘做飯菜不好吃,大姐負責做飯菜,給陳遠文紮頭發等;阿娘力大管接送,阿爹每隔3到5天就去縣城一趟探望,順便送家裡種的菜、米和山地的出產。
喜歡穿越明朝考科舉之窮山惡水出名臣請大家收藏:()穿越明朝考科舉之窮山惡水出名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