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棠獲得技術貢獻鼓勵獎後,學技術的勁頭更足了。她用獎金買了《機械設計基礎》,每天晚上都翻到深夜,可書中有些複雜的機械原理和設計公式,光靠自己琢磨還是難以理解,時常對著書本皺眉頭。
這天午休,沈廷舟看到林曉棠對著書本發呆,湊過去一看,發現她在研究凸輪機構的設計原理。他笑著說:“這本書裡的凸輪設計部分確實有點難,我這裡有本更易懂的參考書,或許能幫到你。”
下午下班後,沈廷舟從家裡帶來一個舊書箱,從裡麵拿出一本泛黃的《機械機構圖解教程》,遞給林曉棠:“這是我剛參加工作時,師傅送給我的書,裡麵有很多凸輪、齒輪機構的示意圖,還有詳細的原理講解,比你那本更適合入門。”
林曉棠接過書,指尖撫過磨損的書脊,裡麵還夾著沈廷舟當年做的筆記,紅色的批注清晰地標注著“凸輪輪廓設計關鍵:基圓半徑需大於滾子半徑”“偏心輪機構應用場景:紡織機械、機床進給係統”。她激動地說:“沈科長,這書太珍貴了,我一定會好好保管,看完馬上還給您!”
“不用急著還,你慢慢看,遇到不懂的地方隨時問我。”沈廷舟笑著說,“看書時可以像我這樣做筆記,把重點和疑問記下來,咱們一起討論。”
從那天起,林曉棠每天下班後都抱著《機械機構圖解教程》鑽研,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用紅筆標注,周末還會主動找沈廷舟交流。有次她對“曲柄搖杆機構的死點位置”不太理解,沈廷舟特意在辦公室找了幾根鐵絲,彎成曲柄和搖杆的形狀,現場演示:“你看,當曲柄和連杆共線時,搖杆受到的力無法帶動曲柄轉動,這就是死點位置,實際應用中要加飛輪來克服這個問題。”
直觀的演示讓林曉棠瞬間明白,她立刻在書上記下“死點位置解決方法:加裝飛輪或改變機構結構”,還畫了個簡單的示意圖。沈廷舟看著她認真的樣子,又從書箱裡拿出一本《機床故障診斷與維修》:“這本書裡有很多實際案例,你以後參與機床升級項目會用到,一起拿去看。”
隨著交流越來越多,兩人形成了“讀書批注討論”的固定模式。林曉棠會把書中的重點內容整理成筆記,沈廷舟則會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補充實際應用中的注意事項。有次討論“齒輪傳動的潤滑方式”,林曉棠從書中看到“油浴潤滑適用於低速重載齒輪”,沈廷舟補充道:“咱們車間的數控車床主軸齒輪轉速高,用的是噴油潤滑,能更好地帶走熱量,你可以在筆記裡加上不同轉速對應的潤滑方式。”
林曉棠把這些補充內容認真記在繪圖本裡,還特意標注“沈科長實操經驗”。她的繪圖本漸漸成了“知識寶庫”,既有畫圖技巧,又有機構原理,還有機床實操經驗,技術科的同事們偶爾借來參考,都忍不住稱讚:“曉棠的筆記比專業教材還實用!”
有天周末,林曉棠帶著整理好的讀書心得去找沈廷舟。沈廷舟正在家裡研究新的機床參數方案,看到她來,連忙把方案拿出來:“正好,我這裡有個主軸轉速優化方案,你幫我看看,從繪圖角度有沒有需要調整的地方。”
林曉棠接過方案,結合書中的“切削參數與刀具壽命關係”,提出建議:“沈科長,主軸轉速如果提高到1800轉分鐘,刀具磨損會加快,建議搭配更耐磨的陶瓷刀具,或者把轉速降到1600轉分鐘,進給速度相應提高,這樣既能保證效率,又能延長刀具壽命。”
這番話讓沈廷舟眼前一亮:“你說得對!我之前隻考慮了效率,沒兼顧刀具壽命,這個調整建議很關鍵。”他立刻修改方案,還在旁邊標注“林曉棠建議:優化刀具與轉速匹配”。
臨走時,沈廷舟又給林曉棠裝了幾本技術雜誌:“這裡麵有最新的機床設計案例,你可以看看,了解行業前沿技術。”
林曉棠抱著書,心裡滿是溫暖。她知道,沈廷舟不僅是在教她技術,更是在為她打開更廣闊的技術視野。
晚上回家,劉桂蘭看著女兒抱著一堆技術書,笑著說:“沈科長真是把你當成重點培養對象了,這些書一看就很珍貴,你可得好好學,彆辜負人家的心意。”
“我知道,媽。”林曉棠拿出書,小心翼翼地放在書架上,“沈科長說,等我把這些書看完,就帶我參與機床升級項目的圖紙設計,我得抓緊時間學。”
劉桂蘭看著女兒眼裡的光,欣慰地說:“好,媽支持你。以後你和沈科長討論技術晚了,媽就給你留著飯。”
林曉棠坐在書桌前,翻開《機械機構圖解教程》,看著裡麵的批注和自己的筆記,心裡滿是乾勁。她知道,與沈廷舟的技術交流,不僅讓她的專業能力快速提升,更讓她感受到了並肩奮鬥的力量。未來,她會繼續跟著沈廷舟學習,在技術的道路上穩步前進,用紮實的能力證明自己,也讓這份珍貴的師徒情誼,成為彼此成長的見證。
喜歡八零旺夫:搞廠帶娃雙開掛請大家收藏:()八零旺夫:搞廠帶娃雙開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