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寒冥關城隍親自現身,鎖拿九名黑衣罪魂歸於地府,整個戰場陷入了一種詭異的寂靜。遠處觀戰的人們,無論是修士還是凡人,都沉浸在“幽冥地府、因果輪回”真實不虛的巨大震撼之中。空氣中仿佛還殘留著來自九幽的陰冷氣息,與那催魂鎖鏈的鏗鏘餘音。
陳承安獨立於虛空,麵色平靜,仿佛剛才那場審判隻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他抬手散去陰陽大磨盤和天地熔爐,那漫天的烏雲也隨之緩緩消散,陽光重新灑落,照在他平靜卻深不可測的臉龐上。
陳承安自天空緩步而行,每走一步便是仿佛一個閃爍一般啊跨越裡許的距離,走著走著腳下雲霧升騰,托著他緩緩飄落回廣場中央,盤膝坐下。
一切仿佛什麼都沒有發生一般,但這中間產生的震撼在人群之中發酵。
廣場中央陳承安閉目盤膝而坐,神識傳音給附近的陳家子弟。
“傳令去京城,命令荀彧發動暗部勢力,將寒冥關這邊發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宣傳出去。”
遠處的陳家弟子得到少主的指示,悄然離去。
陳承安在廣場之上繼續端坐,下方聽他講道之人繼續參悟原本講道的內容,時不時有人提出疑問,陳承安一一進行解答,其態度溫和,毫無剛才在空中殺伐果斷的氣息流露。
廣場之上,陽光重新普照,卻驅不散彌漫在眾人心頭的凜然與敬畏。方才城隍現世、鎖拿罪魂的景象猶在眼前,使得端坐中央的陳承安在眾人眼中愈發顯得高深莫測。
短暫的寂靜後,終於有修士按捺不住對大道前行的渴望,率先起身,恭敬行禮,提出了困擾已久的疑惑。
一名身著赤紅道袍的火修率先開口,聲音因激動而略顯沙啞:“前輩,晚輩修行火行功法《炎陽訣》已三十載,自問勤勉不輟,如今已至築基後期,卻始終難窺金丹門徑。火行暴烈,每每運轉周天,總覺經脈灼痛,真元難以圓融凝聚,如野馬奔騰,難以馴服。敢問前輩,此等困境,當如何化解?”
陳承安眼眸未睜,聲音卻清晰地傳入每個人耳中,平和而深邃:“汝隻知火之暴烈,卻未明火之文明。火行非僅有焚天滅地之威,亦有溫養造化之功。汝功法名《炎陽訣》,當知‘炎’為雙火,重在升騰,‘陽’為太陽,貴在普照。你一味追求威力,強壓猛煉,如同隻取離火之燥,未得丙火之溫,自然真元躁動,根基不穩。當於運轉功法時,存想溫煦陽光普照大地,滋養萬物,而非烈焰焚原。剛柔並濟,暴戾自消,真元方可如臂指使,圓融如一。金丹之門,不在力強,而在性合。”
那火修聞言,渾身劇震,臉上露出豁然開朗之色,深深一拜:“多謝前輩指點迷津!晚輩明白了!”
緊接著,一位周身氣息沉凝,身著土黃色勁裝的漢子起身,他的問題更為具體:“陳前輩,俺是修煉土行功法的體修,主防禦。俺的‘磐石盾’已練至大成,自覺堅不可摧,但日前與一同階水修交手,其水係真元如浪濤般層層不絕,竟能逐漸滲透俺的防禦,最終將俺的土行真罡瓦解。土克水本是常理,為何反被其所破?”
陳承安微微頷首:“土能克水,然水多土流。你之‘磐石’,過於追求凝實不動,失卻了土行‘厚德載物’之真意。土非死物,亦有生機流轉。汝當知,大地承澤雨水,方能孕育生機。你的防禦,隻取‘阻’之意,未得‘化’之妙。需知水勢無常,或涓涓細流,或滔天巨浪。你的土行真罡,亦當隨之變化,或致密如金石以擋衝擊,或鬆散如沙壤以分水流,甚至可引導其力,反哺自身。記住,最強的防禦,並非硬撼,而是包容與引導。”
那體修漢子若有所思,喃喃道:“包容…引導…化阻為納…俺好像懂了!”
這時,一位氣質溫婉的女修起身,她身上散發著淡淡的草木清香,顯然主修木行:“前輩,晚輩精研木行治愈之術,然近來發現,全力施為治愈他人重傷後,自身本源竟會隱隱受損,恢複緩慢。木主生機,為何反傷己身?”
“木曰曲直,能屈能伸。然過剛則折,過柔則靡。”陳承安解答道,“你隻知釋放生機,如同樹木隻知枝葉繁茂,卻忘了根深方能蒂固。治愈之術,非是單向傾瀉,亦需回環往複。你在施術時,當存想自身如古木參天,根係深紮大地,既向枝葉輸送養分,亦從天地間汲取能量。同時,需明辨‘枯榮’之理,有舍有得,方是長久之道。可輔以特定法門,在治愈他人的同時,引導一絲對方逸散的生機或天地間的乙木精氣反哺自身,形成循環。否則,竭澤而漁,非是仁心,而是愚行。”
女修美眸一亮,躬身道:“多謝前輩,晚輩知曉日後該如何修行了。”
隨後,又有修士詢問金行鋒銳如何內斂而不傷及自身,水行變幻如何把握其“潤下”與“奔流”的平衡等問題。陳承安皆一一解答,言語深入淺出,直指五行本質,不僅解答了提問者的困惑,更讓在場所有聆聽者都感覺受益匪淺,對五行之道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並未傳授任何具體的功法口訣,而是闡述著天地間最本源的五行生克、流轉、變幻之理。眾人仿佛看到,在他話語之間,五行不再是無情的規則力量,而是構成了整個世界生機勃勃、循環不休的基石與韻律。
廣場之上,道韻彌漫,眾人或沉思,或恍然,或欣喜,沉浸在對大道的感悟之中。先前城隍鎖魂帶來的震撼,逐漸被這種對天地至理的求索氛圍所衝淡,但陳承安那深不可測的形象,已與這玄妙的五行大道一起,深深烙印在每個人的心底
過了許久,陳承安再次開口。
“方才所論,多涉五行於神通術法之妙用。然大道根基,常在自身廬舍之內。修行之人,常重元神而輕肉身,殊不知此身亦是天地五行、陰陽調和之妙器。今日便從醫道丹道根基入手,略論內景五行生克與陰陽調和之要,點出幾處常見謬誤。”
眾人聞言,精神皆是一振。
陳承安目光掃過眾人,緩緩道:“首先,言及‘肝屬木’。世人皆知肝主疏泄,喜條達。然肝木之生發,其根基在於‘腎水’之涵養。腎水屬陰,肝木內寓相火屬陽。若腎陰不足,水不涵木,則肝陽上亢,虛火內生。此即陰陽失衡,隻見其‘陽’之躁,未察其‘陰’之虛。此為一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