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威海衛的槍炮聲傳到山東內陸時,濟南府的百姓們正忙碌地趕製著棉衣。冬日的寒風呼嘯著,吹過人們的臉龐,但這並沒有阻擋他們的熱情。
袁世凱站在巡撫衙門的台階上,目光凝視著遠方。他看到成百上千的民夫推著裝滿糧食的車子,扛著擔架,朝著威海衛的方向趕去。這些民夫們來自不同的地方,有的是農民,有的是工匠,還有的是商人,但此刻他們都隻有一個目標——支援威海衛的守軍。
袁世凱心中湧起一股感動,他突然明白了丁汝昌所說的“民心如潮”的真正含義。這些普通百姓們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戰鬥,但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國家和軍隊的支持。
在人群中,袁世凱注意到一個白發蒼蒼的老農。他正費力地把家裡最後的兩石糧食裝上牛車,然後對押車的士兵說:“俺兒子在‘威海’艦上當炮勇,俺沒本事幫他打仗,送點糧食總該行吧。”士兵的眼圈一下子紅了,他連忙給老農敬了個禮,說道:“大爺放心,俺們一定把糧食送到,讓您兒子吃飽了打鬼子!”
這樣的場景不僅僅出現在濟南府,在全國的各個角落都能看到。江南的絲綢商們捐出自己的綢緞,讓婦女們將其縫製成繃帶,以供應前線的傷員使用;山西的票號老板們也集體捐款,將這些錢換成銀元後送到威海衛,為軍隊提供資金支持;甚至連偏遠的四川,都有百姓自發組織起“援威海民團”,他們不畏艱辛,步行幾千裡趕來支援。
這些來自四麵八方的援助,彙聚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讓人們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和堅韌。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為保衛祖國貢獻著力量。
張之洞站在漢陽兵工廠的車間裡,看著工人們忙碌地操作著機器,三班倒地趕製速射炮。他的目光落在那些正在組裝的速射炮上,心中湧起一股感慨。
他轉頭對身旁的盛宣懷說道:“以前總覺得海軍是北洋的事,與我們南洋無關。但現在看到這些速射炮,我才明白,這不僅僅是北洋的事,而是整個國家的事。”
盛宣懷點點頭,表示讚同。張之洞接著說:“我們必須全力以赴支持北洋,讓他們在海上能夠抵禦外敵。”
於是,張之洞果斷下令,兵工廠的所有產品都要優先供應北洋,哪怕這意味著陸軍的訂單需要拖延。他深知,在當前的形勢下,海軍的戰鬥力對於國家的安全至關重要。
與此同時,在廣東的李準也在積極行動。他下令將黃埔船廠正在建造的“廣海”艦停下來,轉而全力生產魚雷和炮彈。
“先打贏眼前的仗再說,”李準對工匠們說道,“等把小鬼子趕出去,咱們再造十艘‘廣海’艦!”
工匠們紛紛響應,他們加班加點地工作,希望能為抗擊外敵貢獻自己的力量。
而在南洋,吳安康也沒有閒著。他派出“南琛”“南瑞”兩艘軍艦,護送運輸船隊,冒著日軍的炮火,將江南製造局製造的炮彈安全送到威海衛。
“南洋水師雖然打不了主力,但送送彈藥還是能行的,”吳安康在給丁汝昌的電報中寫道,“需要什麼儘管開口,南洋絕不含糊。”
在國家麵臨外敵入侵的艱難時刻,各地的官員和軍隊都展現出了團結一心、共禦外敵的決心和勇氣。
北京的街頭,學生們手持“支援威海”“打倒倭寇”的標語,情緒激昂地遊行示威。他們的呼喊聲響徹整個城市,表達著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對侵略者的憤恨。商家們紛紛慷慨解囊,捐出店鋪的收入,以實際行動支持前線的抗敵鬥爭。甚至連八旗子弟這樣一向被認為養尊處優的群體,也有人毅然報名參軍,願意為保衛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光緒帝得知此事後,深感欣慰,他下旨將內庫的銀子拿出一百萬兩,支援北洋水師。這筆巨額資金的注入,無疑給北洋水師帶來了巨大的鼓舞。光緒帝還親自揮毫潑墨,寫下“眾誌成城”四個大字,這四個字蒼勁有力,透露出皇帝對全國軍民團結抗敵的殷切期望。隨後,這四個字被精心裝裱,送到了威海衛,懸掛在丁汝昌的提督衙門之上。
丁汝昌站在衙門門口,凝視著這四個大字,心中湧起一股豪邁之情。他看著從全國各地源源不斷運來的物資,看著一批又一批趕來的援兵,忽然覺得渾身充滿了力量。他轉身對身後的將士們說道:“弟兄們,全國的百姓都在看著咱們,咱們絕不能讓他們失望!”
喜歡大國海軍,從北洋水師開始請大家收藏:()大國海軍,從北洋水師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