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獵殺行動_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307章 獵殺行動(1 / 2)

一團光芒從血刀的屍體上飄出,化作一個散發銀光的寶箱。張峰一把將其撈在手中放入雷靈戒。又把那把鬼頭刀給撿起來,激活了探查功能。

血魂刀

?類型:雙手長刀

?品質:完美+

?基礎屬性

?堅固度+225

?鋒利度+186

?破甲+98

?吸血+10

?耐力恢複+25

?裝備凹槽孔:2(已鑲嵌兩顆寶石,一顆完美力量寶石,力量+10,一一顆完美體質寶石,體質+10)

?耐久度:157235

?使用要求:力量,體質至少50點以上。

?裝備特效1:血魂吞噬,在攻擊命中敵人時,有50的概率觸發血魂吞噬效果,將對敵人造成的傷害30轉化為自身生命值,同時對周圍5米內的敵人造成200+(精神x3)點暗影傷害,並使其在5秒內受到的治療效果降低30。

裝備特效2:血魂詛咒,當使用者生命值低於50時,血魂詛咒自動激活,使自身進入詛咒狀態,攻擊力提升50,攻擊速度提升50。生命值每滑落5,攻擊力,攻擊速度快提升10。

同時,詛咒狀態下每次攻擊會附加150點真實詛咒傷害,並有一定幾率使敵人陷入3秒的恐懼狀態(自身精神,靈魂強度越高,觸發幾率越明顯)

裝備特效3:血魂狂暴,每隔10分鐘,血魂刀會自動進入血魂狂暴狀態,持續60秒。狂暴狀態下,使用者的攻擊會附加300點血燃傷害。並且每次攻擊有25的幾率觸發血魂爆發,對目標及其周圍5米內的敵人造成400點暗影傷害。狂暴狀態結束後,使用者會獲得一個持續10秒的護盾,可吸收自身最大生命值80的傷害。

裝備特效4:血魂領域使用血魂刀施展血魂領域,消耗大量法力和體力,以自身為中心形成一個半徑為10米的血色領域,持續30秒。在血魂領域內,所有敵人的移動速度完全受到限製,攻擊速度降低60,並且被無數血魂纏繞。每秒受到基於其最大生命值5的持續傷害。

同時領域內自身力量臨時提升10點,每秒恢複5最大生命值。攻擊力提升150,移動速度提升100。友方單位攻擊力提升50,每秒恢複自身最大生命值的2。在領域內不會受到任何控製技能的影響。冷卻時間:三天!

?簡介:血魂刀,一把蘊含著神秘力量的雙手長刀,其刀身流轉著血色光芒,仿佛能吞噬敵人的靈魂。前任主人血刀投入許多珍貴材料熔煉鍛造,堅固,鋒利,是戰場上所向披靡的利器。

“好強的一把刀啊!”鬼頭刀的詳細屬性浮現在眼前,張峰也不禁感慨一把好刀,收入團隊空間。這把完美+品質的長刀非常適合修羅女使用。

夜梟之刃這把品質更好的長刀,連同張峰在內的所有隊員,等階太低,根本就沒有使用的資格。連同強大的法杖血樹權杖,沉浸在團隊空間。

附近,虎賁刀傑和火神飛虎兩人眉眼低垂如老僧入定。兩個人精選擇性失明,對這一幕視而不見。

之前從樹上跳下來的兩個人,就是這兩個領隊追過來。看到血刀手腳被砍斷的屍體,兩人並沒有其他的神色,這種仇敵相殺的場麵,他們早已見怪不怪。而且他們對血煞冒險團沒什麼好感!

待張峰把戰利品收起來後,虎賁刀傑和火神飛虎才麵色凝重,憂心忡忡地走來。虎賁刀傑率先開口:“張團長,那頭如山嶽般的魔蛛王不好對付!”

“沒錯!”火神飛虎眉頭緊皺,接著說道:“那頭魔蛛王體型龐大,足足三層樓高,如同一棟彆墅般的龐然大物,生命力無比頑強。即便這個世界階位劃分不同,但這種怪物絕對是五階以上,連重炮都轟不死,根本不是我們能夠對抗的。”

張峰當然清楚兩人的擔憂,隻是他並不擔心。從東方家那得知過死亡魔蛛的詳細資料。魔蛛王是一個魔蛛族群最強大的存在,是族群屹立的根本。也是比較特殊的,與魔蛛人進化路線不同。

魔蛛王智慧可能不太高,但身體卻是無比強悍,動輒幾十米的龐然大物,生命力極其頑強,最難殺死,據說強大的魔蛛王硬扛超級炸彈而不死。

另外,一頭魔蛛王手下至少有幾頭首領級魔蛛,上千魔蛛人護衛,無窮無儘的魔蛛群,綜合實力非常強大。哪怕眼下這頭魔蛛王麾下遭受重創,實力銳減,也不是三人能夠輕易獵殺的。

但他們的任務隻是協助東方家族獵殺魔蛛王,何謂協助?就是獵殺魔蛛王時本土勢力是主攻。這種龐然大物常規守在難殺死,東方家早有準備。

“兩位放心,我們隻是協助,東方家族為了獵殺籌備多年,自然是有手段對付魔蛛王,再行獵殺。”張峰看著兩個憂心忡忡的領隊,好言安慰。

“啊,是這樣?”虎賁刀傑和火神飛虎聞言愣了一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兩位難道不知道,當時沒有詳細詢問過獵殺計劃??”張峰也有些詫異,神色古怪地看著兩人。

“那老頭狡猾,沒說這事兒。”火神飛虎立刻搖頭,虎賁刀傑連連附和,兩人眼中卻閃過尷尬。實際上是他們心中歡喜豐厚酬勞,一時間忘記問了。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