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盯著終端上的警報信息,北區重力傳感器記錄到的0.3g波動持續了4.8秒。這個數值和我在試驗艙內測得的數據幾乎一致。剛才的實驗明明在封閉環境中進行,理論上不會影響外界。但現在看來,零域的能力突破已經開始對外界產生作用。
這讓我意識到,重力場不再是實驗室裡的概念,它已經能滲透進現實結構中。
我轉身走向指揮中心,腳步比想象中穩。身體還殘留著實驗後的疲憊,雙腿發沉,但大腦異常清醒。重力場的參數還在腦海裡循環滾動,像一條不斷刷新的代碼流。我需要把這些數據轉化成實際用途。
指揮中心的沙盤燈亮著,廢墟城區的立體投影浮在桌麵上。我伸手調出城市地圖,手指劃過東區到淨水艙之間的斷裂帶。那裡原本有一段高架橋,現在隻剩兩墩立在裂縫兩側,形成三十多米的斷口。
老周推門進來時,我正放大那段區域的結構模型。
他把一份偵察簡報放在桌上,“西區那邊暫時安靜,但巡邏隊發現北麵廢墟有新的腳印,不是我們的人。”他頓了頓,“要是有條天橋跨過去,來回能省二十公裡路。”
我沒有立刻回應。他的這句話卻在我腦子裡撞了一下。
“不隻是省路的問題。”我說,“如果能在斷裂帶上建一條空中走廊,不僅可以縮短通行距離,還能避開地麵可能埋設的陷阱或汙染區。”
老周皺眉,“你是說再造一座橋?材料不夠,地基也不穩。那地方下麵全是空洞,承不住重。”
“不用傳統方式建。”我打開終端,調出一段模擬動畫。
屏幕上,一條輕質合金骨架從一端橋墩延伸而出,中間部分沒有實體支撐,而是分布著數個小型光點。每一個光點都在釋放微弱的引力場,將走廊主體輕輕托起。整條通道呈現出一種半懸停的狀態,像被無形的手扶著。
“這是……你那個重力場?”老周湊近看。
“對。走廊本身隻做輕量化結構,關鍵節點用現有橋墩固定。其餘部分由微型重力場陣列提供浮力補償。這樣既能減少材料消耗,又能適應複雜地形。”
他盯著模型看了很久,“萬一哪天這什麼場突然沒了呢?人走在上麵掉下來怎麼辦?”
“不會全斷。”我指著屏幕,“每一段都是獨立模塊,有自己的供能和控製係統。就算其中一段失效,相鄰模塊會自動增強輸出,爭取三到五秒的緩衝時間,足夠發出警報並讓人撤離。”
老周摸了摸下巴,“聽著靠譜,可這玩意兒得一直開著吧?你的能力撐得住嗎?”
這才是真正的難題。
我點頭,“持續供能確實耗大。如果一直維持最大輸出,我的精神力扛不住。”
“那怎麼解決?”
“不一直開。”我說,“改用脈衝式供能。”
我切換畫麵,顯示一組波形圖。重力場不是連續運行,而是在特定時間點短暫激活,利用慣性讓結構保持短時平衡。就像踩水漂的石頭,不需要一直托著,隻要在要下沉時輕輕抬一下就行。
“每次激活間隔0.8秒,單次持續0.2秒。測試模型顯示,這種模式下能耗降到連續模式的百分之三十七,結構穩定性仍能達到安全標準。”
老周沉默了一會兒,忽然笑了,“你還真敢想。不過……這法子能行。隻要第一段試建成功,後麵就能一段段接上去。”
我心裡鬆了一點。
他知道這意味著什麼。空中走廊不隻是交通設施,更是機動性的提升。一旦建成,傷員轉運、應急調度、物資運輸都會快得多。甚至可以在關鍵時刻快速轉移整個小組。
“還有一個問題。”我說,“首段三百米,跨度兩百米,需要至少六個重力節點同步運作。我現在一個人控製,勉強能做到,但如果以後要擴展,必須簡化操作流程。”
“可以做成預設模式。”老周建議,“像開關燈一樣,一鍵啟動,不需要每次都手動調整。”
“已經在做了。”我調出後台界麵,“每個節點都設計成自檢自啟,輸入坐標和負載參數後自動校準。後期還能接入社區主控係統,遠程監控狀態。”
他點點頭,“那就先建一段試試。選哪兒?”
“東區到淨水艙這段。”我指了指地圖,“橋墩還能用,旁邊有供電殘線,適合低耗啟動。而且這條線連著醫療站和後勤區,優先級最高。”
老周看了看時間,“明天我就帶人去現場勘測,清理周邊障礙。等你這邊方案定下來,隨時能開工。”
“不用等全部完成。”我說,“我已經把設計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隻建基礎骨架和兩個重力節點,實現局部懸浮測試。第二階段補全剩餘節點,開放單向通行。第三階段加裝防護欄和應急照明,正式投入使用。”
他聽完,拍了下桌子,“行,就這麼乾。第一段通了,我親自帶隊走一趟。”
他說完準備離開,走到門口又停下,“你彆把自己逼太狠。這東西再重要,也得等人活著才能用。”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門關上後,我坐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