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趴在控製台上,一隻手撐著頭,另一隻手還按在緊急切斷鍵上。他喘得很重,腦波監測儀發出持續的蜂鳴,黃燈變成了橙色。
門外傳來急促的腳步聲。
蘇晴衝了進來。她先是看了我一眼,發現我沒倒下,立刻轉向廢墟中心。那裡有一小片綠色還留在原地——是那株苔蘚,已經變形,葉片卷曲,但根部微微起伏,像是在呼吸。
她蹲下去,拿出檢測儀貼在葉片上。屏幕跳了幾下,顯示出一組數據。
“細胞活性仍在。”她說,“而且它的蛋白質鏈結構……和晶體一致。這不是普通的變異,是融合後的穩定生命形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我靠著桌子慢慢坐下,右手撐住額頭。精神力幾乎耗儘,腦子裡像被掏空了一樣。但我還記得剛才最後的畫麵——那陣風,那滴水,那縷光。它真的活過三小時。
雖然崩了,但它確實運轉過。
“記錄數據了嗎?”我問。
“錄到了。”趙明低聲說,還沒站起來,“從建立到崩解,所有參數都保存下來了。包括相位偏移的時間點、能量流失速率、還有你神經負荷的變化曲線。”
我點點頭。
這些數據有用。哪怕實驗失敗,我們也知道了極限在哪裡。下一次,可以加裝自動校準模塊,或者改用間歇式供能,避免係統被反向吞噬。
蘇晴小心地把那株植物放進密封培養皿,蓋上蓋子。她回頭看了我一眼:“它還能活。”
我沒有回答。
我知道她說的是事實。這株植物活下來了,說明在這個世界上,有些東西是可以重建的。不隻是牆和屋頂,而是真正的生命循環。
趙明終於被人扶走了。蘇晴把他推進醫療艙,設定休眠模式。他的腦波太不穩定,必須強製恢複。
我坐在原地沒動。
終端還連著離線芯片,裡麵存著剛才的完整日誌。我用右手打開文件夾,新建了一個項目文檔,標題是“城市級生態網絡可行性分析”。下麵列出幾個要點:能量節點分布、材料成本估算、單體生態圈覆蓋範圍、失效風險等級。
寫到一半,手抖了一下。
指尖的血蹭到了屏幕上。我拿袖子擦掉,繼續輸入。
窗外天已經黑了,實驗室隻剩下幾盞應急燈亮著。地上全是碎片,風從破窗吹進來,帶著外麵的塵土味。我抬頭看向那個曾經立著生態圈的位置。
空了。
但我知道,那裡發生過什麼。
蘇晴走回來,站在我旁邊。
“你還撐得住嗎?”
“還行。”我說。
她沒再說什麼,隻是把一瓶藥放在我旁邊的桌上。
我看著那株被安置在操作台角落的綠苗。它很小,縮在透明容器裡,葉片輕輕顫動。
喜歡零域建築師請大家收藏:()零域建築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