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負芻自焚宮室而死,楚人失去了國主,楚國被抽掉了主心骨。
郢都至城父之間的城池望風而降,李信大軍一路馳驅,穿城過縣,如同在八百裡秦川郊遊打獵。
攻陷楚都,功大極矣,與蒙恬軍的競賽已經拔得頭籌,可李信仍不滿足,兀自搶在蒙恬到達前,紮營於城父城外。
城父聚集了項燕全軍二十餘萬菁華,更有大量更南麵的楚軍源源不斷的朝著這裡彙集,實力使然,李信也不再冒進,隻等蒙恬軍團會師於此,合擊項燕。
占據了上風的項燕也不出城攻打,李信與麾下的將領合議的結果是楚王一死,楚人已破膽,項燕也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遇。
當然,即便項燕主動要打,李信也早有準備,正好用一次次的失敗挫傷消磨楚人最後的一絲抵抗意誌。
請功的軍冊已經快馬送往了鹹陽,不知道昌平君對自己的安排可還滿意?
此次鑄就大功,李信將一部分功勞歸於後勤的順暢,昌平君熊啟已經是封君之尊,那功勞可以安在他的嫡子熊初默身上嘛。
反正熊初墨此次為積粟校尉,同樣為戰事貢獻了很大的力量。
“這是前線李將軍的報功文書,本君已全部照準批複,白校尉你領人快馬送至鹹陽,殿上呈與大王!”
昌平君對李信的戰功分派一字未易,署上了自己的名字,用上印章,就成了二人聯名上奏的折子。
聽到昌平君如此吩咐,白校尉喜不自勝,由自己來送上達天聽的報捷文書,本身就是份美差,加上又能陛見大王當麵,將來軍中前程當有所期待。
這邊白校尉快馬出武關,武關就進行了大麵積的人事調整,大量昌平君府的客卿門人出現在武關之上,參與進各項工作當中。
“父親,讓我守武關吧。”
熊初默首先按捺不住,搶先發聲。
此時的廳內,儘是熊啟心腹,項梁也在其間。
“回去轉告上將軍,大事將舉,我將與他共進退,同生死。”
熊啟卻是先朝著項梁吩咐起來,後者隱匿身形藏在武關昌平君住邸這麼多天,剛剛能行走於白日之下,立即又被打發回返城父。
一拱手,一切儘在堅毅的眼神當中,在他出門的時候,數十道矯健的身影自發得跟了上去。
這些人有墨俠之屬,也有農家高手,儘是聽命於昌平君,茲事體大,明裡暗裡相隨,護衛項梁回到城父也是應儘之責。
“好,墨兒,就由你來守武關!”
武關北倚岩崖,南臨絕澗,河水環東、西、南三麵,城門有四道嶺,不容並騎而過。
本就是秦楚咽喉,也是秦楚分界線,但隨著秦進楚退,關卡已經逐漸處於秦國腹地了。
在秦國的掌控下百餘年,方圓百裡皆是守秦律之秦民。
昌平君熊啟欲阻塞此地,切斷李信、蒙恬伐楚大軍的補給線,勢必會招致三秦守軍以及楚地歸師的雙重圍攻。
熊初墨率人扼守此地,無異於將自己的性命置於絕地,要以自己以及此關三千守軍的性命換取伐楚秦軍二十萬人的滅亡。
自秋收以來,鹹陽兵出,伐楚已曆數月,武關已經飄起了雪花片片,白雪在山嶺間半日裡就積了厚厚的一層。
惡劣的冬季環境,不僅能給秦軍攻城造成極大的不便,還能更大限度得挫傷損害楚地秦軍。
這裡是武關絕嶺,我是熊初墨,關內嶺上是三千忠於昌平君府的私軍門客,此地將成為二十萬秦軍的埋骨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