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群英傳之南朝一帝!
王國寶聽聞眾人讚歎之語,尤其是司馬道子所言,感覺自己飄飄然,遂儘飲杯中之酒,其長袖也隨風而擺,頗有放蕩形骸之意,雅客俊逸之風。
隨即,其朗聲而歌道
“琅琊之地兮天府之國,奇山異果兮珍禽稀獸。
高峰聳立兮,時有祥雲繞其上。
闊湖遍布兮,偶有蛟龍出其中。
青鬆童童兮如車蓋,楊柳毿毿兮似青煙。
山明水秀兮,人和家安,沃土千裡兮,良田萬頃。
為政者兮恩澤廣布,為民者兮衣食豐足。
一日之辰兮,平平安安,一年之季兮,和和美美。
民生初展兮,以露雄鷹之勢。
百花初采兮,以應天府之稱。
物華而天寶兮,人傑而地靈。
清淨之地兮少有塵土,歡樂之地兮多有顥氣。
嗟呼!獨處幽室兮難知國事。
虛有淩雲之誌兮空懷報國之情!
有誌者兮不在年高!
年高者兮不知有誌!
國家興亡兮匹夫有責!
況於吾輩兮,受恩於朝廷!
閒居非吾誌兮心赴國憂!
不能得其誌兮死何彷徨!”
歌畢,又將跟前杯中之物一飲而儘,眼中竟淚光點點,箕坐於地,不顧禮節。
“如今穆之方知王大人之才也!王大人憂國憂民,與王大人相較,穆之去之多矣!”劉穆之忙向前說道。
司馬道子聽完,心中想道“看來昨日劉穆之所言之方法確實不錯,可這王國寶寫的什麼詩?又是什麼賦?毫無平仄,雖有對仗,卻是虛實不分,韻律亦是不美,隻算得上是中下之作,此賦若和劉穆之的賦相較,卻是相差甚遠,而且,其現在這一副悶悶不樂,鬱鬱寡歡,不得於誌的樣子,也不知是不是王國寶自己裝出來的。由此可見,王國寶文采斐然,出口成章,確實有些言過其實。”
那司馬道子雖然心裡這麼想,可仍是笑著說道“吾朝士子之風,卿可得其半也!”
王國寶忙起身說道“國寶多謝殿下讚譽,此賦,不過是國寶隨心而發,隨口而誦也!興之所至,詩之所致也!”
眾人聽司馬道子如此誇讚王國寶,亦紛紛前來敬酒,讚美之詞,不覺於耳。
那王國寶也是機敏之人,見眾人如此,難免感覺自己有一些喧賓奪主的味道,故而謙虛地說道“諸公謬讚國寶了,國寶此詩賦,韻律不美,用詞不華,與方才道和所做之賦,相距甚遠,且我年長於道和十年,如此看來,這道和兄弟和諸位才俊才是兩地真正的賢才!”
司馬道子聽聞此言,私謂劉穆之道“道和兄,你看王兄如此抬愛於你,想你若日後於朝中為官,此去建康,路途遙遠,花銷定然不小;況京都繁雜,何處安身?王兄在京都根深葉大,亦有好友——莫不如就此作詩一首,贈與王兄,倘得王兄之助,道和你亦得其便。”
此話聲音雖小,然而這王國寶可是聽的一清二楚的,當然,劉穆之也知道這話也是司馬道子故意說給王國寶聽的,劉穆之想道“看來這位司馬道子,還是沒有完全相信我的才能,怕我之前所吟之賦是早就準備好的,於是又想到了這一出,其目的就是想讓我臨機應變,看我是不是有真才實學。”
正在劉穆之思考之時,王國寶卻對其說道“道和你前途無量!日後必然會成為朝中重臣啊!”
此時劉穆之聞王國寶之語,又尋思道“我本有相助德輿之誌,今日若回絕司馬道子,恐怕會被他認為我虛有其名,不為他所重用;但若是虛言而讚這王國寶,我卻恥為之,而且,日後萬一其行事不端,釀成大禍,我必會因此攀附之詩,受到牽連,亦不能幸免,真是個兩難之事!也罷,也罷!為今之計,也隻有順勢而為了。”
劉穆之見王國寶衣袂隨風飄飄而起,一副風流書生之樣,然而其人卻是德行不舉,再念其喜舞文弄墨,附庸風俗,忽想到隻需如此如此,便可一舉而兩得,若日後朝中追查起來,亦可有所應對。
於是劉穆之謂王國寶道“王大人謬讚,以穆之之才怎及公之萬一?想王大人昔日孤窗夜讀,徹夜不寐,抱膝危坐於墨室之中,談笑風生於星月之下——亦是時人之美談。穆之有感而得一詩,願和之以畫,贈與王大人,望請王大人笑納。”
遂取墨紙,沉思數息,筆走龍蛇,揮毫而作。
須臾,畫成,隻見那畫星月交彙,樓台隱隱,月下有一雕閣,閣中古籍遍地,微光點點;閣外夏草幽幽,池水澈澈,塘內魚鱉隱約可見;一人峨冠博帶,駐杖於岸邊細觀之——頗有隱士淡泊名利之感。
劉穆之又於其右上題一詩,詩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