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 沒有反賊經驗的張居正_朕真的不務正業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朕真的不務正業 > 第四百七十七章 沒有反賊經驗的張居正

第四百七十七章 沒有反賊經驗的張居正(2 / 2)

大宋因為不設田製、不抑兼並,導致天下流民遍地,北宋朝廷養了近四百萬的廂軍,工兵團營其實就是大明的廂軍,對於安置流民,平抑地方民亂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各地巡撫喊出了不要朝廷錢糧,也可以修馳道,因為工兵團營本身就有生產性質,而且是盈利的,是以工代賑的實踐,是官廠團造法探索十年的成果。

最關鍵的是,工兵團營可以剿匪。

組建工兵團營,意味著可以平定連綿不絕的匪患,把勢要豪右的爪子狠狠的剁掉,讓給他們老老實實的繳納稅賦;意味著荒蕪的田地可以耕種,哪怕是租賃,百姓也有口糧食可以吃;意味著老爺們不用擔心第二天醒來,民亂已經包圍了州縣。

如果大明天下兩京一十四省,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工兵團營,許多社會問題都會得到解決。

但是張居正蠻橫的阻止了這一切的發生,甚至是一刀切的,不顧及任何巡撫總督、南京六部的意見的一體駁回。

“先生擔心的問題,不是杞人憂天。”朱翊鈞對張居正的顧慮極為讚同。

這股力量如此的強悍,同樣,這股力量又如此的危險,它的出現、興盛,可能會給大明帶來日新月異的發展,同樣,也可能會給大明帶來翻天覆地的災難。

哪怕是廂軍,造反的時候也能攻破州縣,工兵團營能剿匪,也能為禍天下。

工兵團營它不是京營,京營是有軍魂的,上報天子,下救黔首,這是豐厚的物質基礎保證的軍紀。

但工兵團營沒有。

“再看看。”朱翊鈞沒有同意張居正所說的就地安置,他是非常希望,工兵團營能夠成為大明新政的一股助力,而不是為禍天下蒼生的災殃,他肯定不希望,工兵團營就地安置成為軍屯衛所,但也不希望,天下大亂,生靈塗炭。

既要又要,是貪婪。

“在實踐中尋找破局之法,是先生教朕的辦法。”朱翊鈞正麵回答了張居正的問題,他不想解散工兵團營。

汪道昆急得團團轉,他其實也沒什麼好辦法,京營銳卒管理工兵團營,工兵團營依舊有可能失控,因為人心易變。

銳卒脫離京營這個集體後,履任工兵團營,還能保持那顆上報天子、下救黔首的赤誠之心嗎?人會因為環境改變而改變。

汪道昆、曾省吾一起來到了全晉會館尋找王崇古,王崇古剛剛把毛呢官廠裡的蛀蟲,全都一體革罷,把開設賭場的統統流放到了五原府。

蛀蟲帶有很強的地域屬性,離開了他們熟悉的環境,他們就失去了自己的倚仗和背景,到了五原府,這些蛀蟲,和常人沒有什麼兩樣。

真的隻手遮天,能把裙帶帶到綏遠五原府的大人物,也不會把裙帶送到官廠吃白飯了,更好的地方吃白飯的地方在提學司。

“二位聯袂而來,為了工兵團營?到時候就地安置成為軍屯衛所就是了。”王崇古頗為不解的問道:“難不成二位還想這工兵團營長期存在不成?”

“次輔所言甚是,我們前來,就是為了這工兵團營形成常製,以安天下流民。”曾省吾想了想解釋道:“北宋的廂軍。”

“啊,這樣。”王崇古一愣,電光火石之間,明白了自己之前忽略了這個工兵團營對《天下困於兼並紓困流氓疏》的補充作用。

以工代賑,不僅僅隻有官廠,也可以是工兵團營,大明要修好多的馳道,要疏浚極多的水路。

天下困於兼並,天下百姓流離失所,官廠是流民固定的家,工兵團營就是流動的家。

通了,一瞬間,王崇古全都想通了。

“其實簡單。”王崇古對二人的擔憂,倒是不以為然,覺得不是個大問題。

曾省吾和汪道昆異口同聲的說道:“簡單?”

“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就是,安排提督內臣,再安排監軍太監,地方巡撫、巡按監察即可。”王崇古搖頭說道:“哪有想的那麼複雜啊,你們想多了,九邊三方節製,都用了這麼多年了,照搬到工兵團營就是。”

“與其擔心工兵團營造反,不如擔心如何避免他們被地方官紳們當牛做馬的殘忍朘剝。”

工兵團營會失控的原因是政、軍、監察三權合一,隻要分開就可以了。

“啊,確實是這樣啊。”曾省吾愣愣的說道:“果然該王次輔做輔臣,我等看問題還是淺薄了,王次輔洞若觀火!”

好像真的就是這麼簡單,就可以解決了,大明興文匽武一百七十多年,怎麼壓製武將軍卒不讓他們造反,這不是文臣們的看家本領?!

“嘶,元輔怎麼就沒想到呢?真的這樣就可以了嗎?”汪道昆眉頭都擰成疙瘩了。

王崇古非常肯定確定的說道:“不然呢?元輔畢竟沒做過…咳咳,這樣就足夠了。”

張居正想不到,王崇古居然想到了?難不成王崇古實際上比張居正還要強不成?

其實是太傅帝師想複雜了,張居正畢竟沒有做過僭越主上之事,他對如何養寇自重、弛防徇敵、邊方做大這種事,不太了解,總覺得這事很難做。

但王崇古基於踐履之實的實際經驗,去看這個問題,就會很容易得到答案了,宣大邊軍、李成梁的客兵是如何尾大不掉?現在又為什麼如此乖巧?

王崇古擁有豐富的經驗,其實就是監察失效了。

那時候的宣大,除了晉黨,誰都插不進去手,才會出現問題,提督內臣、監軍,從太祖高皇帝就有了,隻要有這麼一方勢力在,就不會出大亂子。

京營強橫,天下誰敢造次?當真戚繼光的刀不會向內?

實踐經驗,真的很重要。

“咳咳,這個啊,次輔真的是,真的是以身體力踐為學,崇尚質實,誠務躬行也。”曾省吾麵色尷尬的說道。

“啊對對對,次輔且忙,我等告辭。”汪道昆立刻選擇了告辭,跟著曾省吾一起離開,研究工兵團造的組織架構了。

“我這後半生如履薄冰,希望能走到彼岸,我兒孫不受我的牽連吧。”王崇古靠在椅背上,用力的吐了口濁氣,拿起了桌上的書信,山西、陝西是晉黨的傳統地盤,王崇古正在安排普查丁口之事。

王崇古杞人憂天了,朱翊鈞不止一次對王崇古說過,不要憂慮,但王崇古還是謹小慎微,他一直忙碌,其實對自己到底乾了什麼,並沒有直觀的了解,他也沒見過這些團營,就是負責派人組建。

就以王崇古的官廠團造法的成果,朱翊鈞就不能讓他求榮得辱,死後排在西山陵寢的第一排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兒,過去僭越之罪,在張四維死後,就已經過去了,已經定性了,隻要他還在履行自己的政治許諾,朱翊鈞就不會翻臉。

為此,朱翊鈞立過字據,收了王崇古一撮頭發。

王崇古之所以杞人憂天,是他以己度人,換成他自己,他是絕對不會原諒的,絕不會!不扒皮抽骨,那是看在老天爺有好生之德的麵子上。

次日廷議之後,朱翊鈞帶著廷臣們,向著北大營而去,他要來送工兵團營前往綏遠,這也是軍隊,朱翊鈞自然要送,講武學堂的兩位泰鬥,馬王爺馬芳和四川總兵劉顯,也一起來到了北大營。

七萬人的工兵團營,已經整裝待發。

這也是王崇古第一次直觀的了解到這股力量的可怕,其軍容整齊,已經不下於宣大邊軍了,雖然隻有七萬人,但聽從號令和旗幟、鼓聲、號聲和鉦聲,一切都那麼的有條不紊。

王崇古看到這個工兵團營的時候,忽然對《還田疏》的實現,有了那麼一絲不切實際的幻想,或許真的能夠成功!

如果真的成功的話,那他王崇古就是大明中興功臣,而不是欺君罔上的佞臣。

這一絲的幻想,讓王崇古興奮至極。

朱翊鈞的大駕玉輅趕到後,也沒有沙場點兵,畢竟不是京營征戰,朱翊鈞仍在武英樓,目送工兵團營離開,至少他們不是骨瘦如柴,至少他們的臉上還洋溢著的是笑容,而不是憤怒和仇恨。

工兵團營的力役們,看到皇帝的車駕,不是憤怒,而是笑容,雖然辛苦,但相比人相食的地獄,力役們至少活在人間。

皇帝每天都到北大營操閱軍馬,工兵團營的軍兵力役們知道那是陛下的車駕,知道陛下在看著他們前往他們的戰場,綏遠馳道。

至少,高高在上的皇帝陛下,把工兵團營的力役,看成是人。

“陛下啊,讓各地組建工兵團營,也不是一定要修馳道,修橋、修路、修渠、開山、營造隸屬於布政司的官廠也行,大明百姓是能夠忍受苦難的,勤勤懇懇的,隻要不閒下來,有活兒乾,有口飯吃,大明就亂不起來,陛下。”王崇古對各地巡撫請求修建馳道非常認同。

王崇古真正看到了團營的那一刻,就確信了,軍屯衛所+住坐工匠=官廠團造,真的可能是出路。

王崇古大聲的說道:“劉伯溫說,萬夫一力,天下無敵,臣起初不信,陛下,大明君臣同心,上下萬夫一力,必然天下無敵!”

“還是要再看看的。”張居正打斷了王崇古的讒言,製度不成熟,輕易推而廣之的結果,就是如同煙花和流星一樣轉瞬即逝,需要在實踐中,逐漸完善經驗,再推而廣之,大明新政不容有失。

王崇古立刻大聲說道:“你又沒當過反賊,反賊哪有那麼好當的?工兵團造法,各地先建點規模小點的,一點點去實踐,因地製宜,也是實踐!”

名垂千史的機會就在眼前!王崇古有點瘋魔了,連張居正都敢麵對了。

張居正還真的不好反駁,他真的沒當過反賊,沒那個經驗,他吐了口濁氣說道:“還田疏是我的,王次輔反對還田疏,當著我的麵說的,總不能食言吧。”

“王次輔,稍安勿躁。”朱翊鈞平靜的說道:“先坐下歇歇,認真思慮。”

王崇古逐漸冷靜下來,才趕忙俯首說道:“臣有罪,禦前失儀。”

“無礙無礙。”朱翊鈞笑著說道:“王次輔也是體國朝振奮之心,所以才如此急切,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隻有體國朝振奮之心,沒有前麵的忠君上重振大誌。

 本章完


最新小说: 修仙女配改拿龍傲天劇本 滅門當天,被陰鷙督主擄回家 還好我有練功房 路明非,不卷你屠什麼龍! 惡雌萬人嫌?五個獸夫爭寵成癮 開局一座造化塔,我終於修成了道祖 胡曼特號 鬥破:三年鬥皇,五年鬥尊 紅樓之庶子風流 白華漫天,仙族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