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務也沒辦法,如實稟告後,弄得陳學會發了很大的脾氣。
事關朝鮮存亡大事,大明這頭忙的暈頭轉向,皇帝在廷議、京營在準備,連老爺子李成梁都打算重新回遼東,大明這架龐大的戰爭機器,在快速轉動,結果朝鮮使臣在酗酒!
次日的清晨,李後白和李舜臣醒酒,沐浴更衣後,被禮部司務叫到了鴻臚寺。
“是你們朝鮮被倭寇入寇!不是大明!我昨日叫你們來議事,你們二人爛醉如泥!簡直荒謬!”陳學會憤怒無比,厲聲說道:“不想救朝鮮,就滾回去!彆在這裡礙眼!”
陳學會是個傳統的儒學士,如此大發雷霆,斯文掃地,完全是被氣到了。
“織田信長遣對馬島島主宗義智,督促朝鮮國王入倭參洛,以示臣服,否則將加以誅罰,這就是找借口宣戰了。”陳學會將一份塘報交給了李舜臣,他也看出來了,李後白已經完全沒了心氣兒,也就是這個李舜臣還有點樣子。
參洛,就是讓朝鮮國王到京都參見倭國天皇,這種參見是完全臣服的表示,去了不回去的那種,如果不去,倭國將會進攻。
“陳侍郎容稟!我王絕對不會去參洛,這哪裡是參洛,分明是去送死。”
“而且,倭寇哪裡是要進攻我們朝鮮啊,分明是要進攻大明!”李舜臣終於見到了朝中的大臣,立刻將一本奏疏拿了出來,十分恭敬的呈送說道:“這不是我說的,是織田信長說的!”
“倭國是為了假道朝鮮伐明,狼子野心昭然若揭,還請陳侍郎明鑒。”
無論如何要請到大明天兵入朝作戰,光靠朝鮮絕對頂不住!李舜臣對朝鮮的軍力門清兒,一群花拳繡腿的花郎,根本不是倭寇的對手。
陳學會打開了奏疏,看了許久,才說道:“可有物證?”
織田信長在提刀上洛之後,就對所有家臣說了他的宏圖偉業:‘席卷明國,合三國為一’。
合三國為一,這是織田信長布武天下從一而終的口號,統一倭國不算完,吞並朝鮮不算完,隻有席卷大明,合三國為一才算布武天下。
大明在琉球、在長崎,相繼擊敗了九州島的倭寇,建立了長崎總督府和長崎行都司後,這個口號,才算是偃旗息鼓,沒人再談及。
“此有通信使往來國書為證!”李舜臣聞言大喜過望,立刻俯首說道:“國書裡有唐國迄三字可做證明,倭國將大明稱之為唐國,唐國迄的意思就是入唐,我有很多的書證,物證,還請陳侍郎奏聞陛下。”
李舜臣沒有騙大明的意思,朝鮮和倭國有通信使來往,早在明初就已經有了,通信使前往倭國,親眼看到過,而且還留下了書證來,國書裡隻有三個字‘唐國迄’,但往來的國書裡麵,有不少地方,都提到了借道朝鮮攻伐大明。
“入唐?”陳學會第一次聽到這個詞的時候,訝異無比,他疑惑的問道:“何意?”
不是陳學會讀書少,讀不懂這入唐的意思,而是他不敢相信,倭寇如此大膽包天,大明還沒籌劃著滅倭,倭國居然籌劃著滅明?
這天下事,還講不講道理了?!
“織田信長有家臣羽柴秀吉,給他妻子北政所的信中,有一句為:餘生存中必加唐土於我版圖,把大明兼入倭國版圖,就是入唐。”李舜臣立刻解釋入唐二字的含義。
入唐可是有明確解釋的,由織田信長的家臣,羽柴秀吉,也就是後來的豐臣秀吉明確解釋過,把大明消滅,把領土兼並,就是入唐。
倭寇對中原的野心,可是自古以來。
“倭人入寇朝鮮,可不是單純想打朝鮮,而是為了攻打大明!”李舜臣竭力的想要把大明一起拉上戰車,而且是光明正大,堂而皇之,他繼續說道:“我在朝鮮曾經竊聞,織田信長的妹妹織田市久在大明,隻需要詢問便知!”
“我自會詢問。”陳學會點頭說道。
大明對倭國的狼子野心當然知道一些,但完全沒有料到,倭國如此貪心不足蛇吞象,要吞並大明,簡直是讓陳學會大開眼界。
“此次倭國集結兵力為三十萬六千餘人,其中陸軍為十五萬八千人,這打朝鮮用得了這麼多人嗎?他們就是奔著大明來的。”李舜臣左右看了看,低聲說道。
“我怎不知?”李後白訝異的問道,李舜臣居然對倭寇的數量如此清楚!
李舜臣直截了當的說道:“我和毛利輝元有來往,光是毛利家就出動了三萬武士,而且,織田信長承諾,征戰每卒每人給予兩人俸米,其妻子食糧另外給付,軍陣中所雇用之下人妻子,亦一律給予食糧。”
“也就是說,此次征伐,每個倭寇能領兩份俸祿、妻子還給俸祿,軍陣下人的妻子,也都給糧,這是孤注一擲了。”
“織田信長哪來這麼多糧食?無外乎入了朝鮮就燒殺搶掠!”
陳學會看著李舜臣,仔細打量了一下說道:“朝鮮難得有個明白人,把情況說的如此清楚,你拿我的拜帖,前往西土城大營,拜見戚帥和李總兵,將你所知道之事,全都告知。”
陳學會寫了一份拜帖,讓李舜臣有門路見大明的軍將,參與到作戰計劃的製定之中。
至於李舜臣提供的情報,有沒有價值,得讓戚帥過目,他陳學會不太知兵,還是讓戚帥去判斷就是。
“謝陳侍郎!”李舜臣終於能夠麵見戚帥了,留下李後白一個人挨罵,李舜臣急匆匆的前往了北大營,去見戚繼光和李如鬆。
戚繼光聽聞有新情況,立刻讓李舜臣到了武英樓,而陛下剛剛操閱軍馬,就在武英樓內。
“參見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李舜臣入門就跪,門前的小黃門已經告訴了他,陛下宣見了他。
“免禮,你提供的情報很有用。”朱翊鈞笑著說道:“聽說你在朝鮮鬱鬱不得誌,被人奪了武舉人的出身,白衣從軍,可有此事?”
“陛下明鑒,卑賤小人微不足道之事,居然勞陛下費心,臣惶恐不安。”李舜臣趕忙說道,他和頂頭上司不和,被頂頭上司多次派去送死,甚至被扣了罪名被剝奪了出身,這些小事,陛下居然都知道了,那朝鮮士大夫胡言亂語,陛下顯然也是清楚的。
“坐坐。”朱翊鈞示意李舜臣就坐,能殺倭寇的將軍就是好將軍,能殺倭寇在朱翊鈞這裡都會得到青睞,哪怕李舜臣是朝鮮人。
李舜臣將自己知道的所有倭國的情報,一五一十的說清楚講明白,尤其是講倭國上下共識的入唐之風。
“彈丸小國,在島上終歸是窮途末路,他們謀求大明的野心,自南宋滅亡之後,就已經無法掩蓋了。”李舜臣總結性的說道。
崖山之後無中華,就是倭國士大夫們最先吹出來的風力,他們這麼講,和把大明叫做唐國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不認大明是中原這片土地的主人,否定元、明的合法性,那自詡繼唐的倭國,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宣稱了。
不僅僅是要宣稱,現在倭國已經準備實踐了。
“他們真的有三十萬武士出征朝鮮?”朱翊鈞眉頭緊蹙的問道。
“倭國內外,每百戶出水手十人、足輕十人,共分為了九路,三十萬六千人,臣和毛利輝元有聯絡,他在勸臣為倭寇效力,臣思前想後,來了大明。”李舜臣不敢說真假,但這是毛利輝元遣人告訴他的,目的就是勸降他。
給倭寇當狗,還是給大明當狗,李舜臣覺得給大明當狗更合適一點。
三十萬對四萬,優勢不在我。
朱翊鈞低估了倭國賭國運的決心,倭國一共滿打滿算才八百五十萬人,這裡麵把老弱婦孺去掉,成丁頂天算也就七十萬,這就拉出了三十萬的大軍來。
以大明為例,大明號稱兩百萬軍兵,但其實都是屯耕,農夫大於軍事屬性,能拉出過門作戰的野戰軍,也就十萬人。
朱翊鈞不是賭狗,他不理解梭哈的藝術,倭國自古以來就這樣,喜歡梭哈。
“戚帥,要不要增兵?”朱翊鈞覺得大明準備有點不足,四萬京營銳卒,被三十萬人圍攻,恐怕真的會有危險。
“陛下,臣不認為需要增兵,一漢當十倭。”戚繼光笑著說道:“陛下,臣和倭寇打了這麼多年仗,他們的實力,臣心裡有數,打仗也不是人多就能贏的。”
要是人多就能贏,俺答汗還能入寇京畿?
戚繼光領步營三千的時候,一漢當十倭,現在經過陛下孜孜不倦的強兵,不斷地增加火器的情況下,搞不好一漢當二十倭、三十倭都有可能。
大明的火器不僅多、不僅強,而且葷素搭配,重火力、單兵火力齊頭並進,戚繼光覺得四萬京營,已經是給足了倭寇麵子了,陛下這十萬京營,可是奔著重新耕犁一遍大明籌建的,況且還有水師援護。
“陛下,人再多了,這後勤的壓力就太大了,朝鮮國內的道路和大明沒有可比性,臣以為四萬,不多不少正正好。”戚繼光補充說明了自己的意見,人再多,後勤壓力上來了。
“那就依戚帥所言。”朱翊鈞點頭,必要的時候,就投毒,殺倭寇這件事上,朱翊鈞沒有任何道德負擔。
“朝鮮方麵無力提供糧草嗎?”朱翊鈞看向了李舜臣,問出了最關切的問題。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明要從腹地運糧草過去,實在是損耗過大。
李舜臣歎了口氣無奈的說道:“其實完全有餘力,可以提供充足的糧草,四萬銳卒、兩萬軍兵並不算多,可是國內朝中,從大王到大夫,都不願意出這個糧草。”
在萬曆十三年十一月這個時間節點上,朝鮮大約有1700萬人,是倭國的兩倍有餘,但朝鮮國王從頭到尾都不覺得自己能打的贏倭國,這還沒開始,就跑到大明求援,甚至還不肯提供糧草。
理由很多,但歸根到底,就是覺得不給糧草也能請得到天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