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章 皇帝的旨意不是無所不能的_朕真的不務正業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朕真的不務正業 > 第七百二十章 皇帝的旨意不是無所不能的

第七百二十章 皇帝的旨意不是無所不能的(2 / 2)

看陛下下的聖旨,直接把朝鮮國王的王位給扒了,而且繼任者仍然稱之為光海君,意思就很明確了,朝鮮國王的王位,到李昖這裡算是斷了。

繞開朝鮮的肉食者,直接占領義州,減緩大明後勤補給的壓力,海運可比陸運便宜的多,馳道三年五載修不好,但這港口隻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在李成梁眼裡,朝鮮的肉食者都是群蟲豸,哪怕是這些肉食者為了銀子,為了賺錢,把義州這個港口開放,大明京營銳卒、補給都可以走海路抵達朝鮮,這樣一來,就不用從遼陽和旅順往九連城陸運了。????陸運是極為昂貴的,七萬石的糧草,就要二十一萬石的運輸損耗,但海運的話,隻需要不到一萬石的損耗。

“倭寇都特麼的把漢城給占了,朝鮮這群蟲豸,還在叫喚著什麼人心不古、世風日下這些鬼話,不肯開放義州,還特麼的跑到老子麵前,要老子運糧給他們,長得醜,想的還挺美!”李成梁說起這個就來氣。

朝鮮使者跑到遼陽,讓李成梁派兵,讓李成梁送糧食,而且對鴨綠江入海口義州港口的問題,咬得很死,堅決不肯。

“陛下說,要提防朝鮮肉食者和倭寇同流合汙。”李如鬆想起了陛下臨行前的交代。

“你聽陛下的,對這幫蠢貨留個心眼,彆被他們賣了還不知道。”李成梁深表讚同。

李如鬆眉頭緊蹙的說道:“真的能直接打下義州來?”

“放心吧,沒你的事兒,到時候我讓九連城的軍兵先進入義州,要是那些朝鮮的狗雜碎敢抵抗,我就把他們通通都殺了,若是打不過,你再入城。”

“這些京師的賤儒不是說老子是軍頭嗎?這個軍頭,老子當定了!”李成梁在王化遼東的事兒上出不了多少力,換了個打法,他打算在入朝戰事上好好的出點力,做點軍頭該做的事兒。

大明皇帝從不插手遼東軍兵的具體指揮,這給了李成梁極大的自主權。

戚繼光有戚繼光的君子打法,李成梁有李成梁的流氓打法,不宣而戰,不告而取,先拿下義州再說。

陛下尚節儉,能給朝廷省點真金白銀糧草,就是討陛下歡心。

朝中有大臣彈劾他李成梁私自行動,也無所謂,他李成梁認了這個罪名,等到打完了仗就回京領(享罪(福。

“老李,你這和強淫婦人有何區彆,都不問問人家朝鮮答應不答應?”侯於趙服了這個李成梁,整天琢磨這些事兒。

“不答應,還能攔得住我?”李成梁絲毫不在意的說道。

萬曆十四年正月初五,京師仍然沉浸在過年的喜氣洋洋之中,對於遠在朝鮮發生的事兒,歌舞升平的京師,並沒有太多的感同身受,鼇山燈火就像是人們的日子一樣,一年比一年的紅火。

勤政的大明皇帝,收到了更多的塘報。

“寧遠侯要不告而取,直取義州,朕認為寧遠侯這行為雖然稱不上君子,但絕不是小人,總歸是為了更快的把倭寇趕下海。”朱翊鈞拿著李成梁的奏報,詢問著戚繼光對奇襲義州的看法。

戚繼光站在堪輿圖前,認真看了許久說道:“臣以為善,就是寧遠侯恐怕又要挨罵了。”

能打下義州是最好的,大明擁有製海權,才能更加進退有度。

李成梁取義州的想法,其實就是想辦法乾特娘的一票,但這個想法和大明步步為營、尺進寸取不謀而合,入朝作戰需要一個支點,而這個支點就是義州。

“寧遠侯要用多少軍兵攻打義州?九連城隻有兩千軍兵。”戚繼光疑惑的問道。

“一千。”朱翊鈞快速的回答道。

“夠嗎?”

朱翊鈞搖頭說道:“朕也不知道,寧遠侯覺得夠用。”

“寧遠侯覺得夠用,那就夠用。”戚繼光想了想,沒有多嘴,大明騎營壓陣,出不了大問題。

大明騎營從遼陽至鴨綠江出海口的九連城,還有二十多天的時間,等到騎營抵達,彆說一千遼東軍兵,就是一百個遼東軍兵去取義州,義州守軍要動手,也要掂量下輕重。

這就是李如鬆說的那句,繞開朝鮮王室、大臣這些肉食者,大明自己行動。

朱翊鈞本來打算給李成梁便宜行事的權力,這個權力,朱翊鈞隻給過殷正茂,即便是淩雲翼在兩廣、山東、河南都沒有這麼大的權限,但最後被張居正給攔住了,如果真的打成了養寇自重的爛仗,再給不遲,朝廷手裡總要抓幾張牌,這便宜行事就是大義、名分。

“陛下,河南完成了普查丁口,萬曆十三年,除貴州、雲南、廣西、綏遠外,大明兩京一十三省完成了普查丁口。”張居正奏聞了大明另外一項重要工作,普查丁口,張居正呈送了一本奏疏。

朱元璋治國有兩件寶物,一件叫魚鱗冊,就是田土冊,一件叫賦役黃冊,也就是人口冊。

這兩件寶物,在兩百年間逐漸失效,萬曆元年開始清丈,一直到萬曆九年初步完成,在萬曆十一年河南才在好殺人的淩雲翼手中完成清丈。

萬曆十一年時候,朱翊鈞拿到了第一件寶物魚鱗冊,現在,張居正把第二件寶物黃冊交給了陛下。

洪武二十六年完成了第一次賦役黃冊的編纂,比洪武十四年要晚了十二年才編纂完成,這是因為洪武年間人員流動遷徙較多,給黃冊的編修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洪武二十六年,大明共有1065萬戶,人口6054萬口。

元末明初,萬象更新,胡元粗糙的統治了百年時光,再加上元末戰亂,人口在洪武初定之後,開始恢複,六千萬人真的不算少了。

“萬曆十二年末,大司徒告訴朕,大明有1062萬戶,6069萬口。”朱翊鈞拿著張居正呈送的奏疏,吐了口濁氣,說起了一個笑話。

“嚴重失實,隻是沒有完成普查,沿用舊例而已。”張居正俯首說道。

萬曆十二年末的大計,沒有完成普查沒有更新黃冊,兩百年,大明戶數減少了3萬,人口增加了15萬。

兩百年大明人口穩定到喪心病狂的地步,人人都知道這個數據失真,人人都知道這是個糊塗賬,卻沒有人去下功夫去查問此事。

其實很簡單,大明魚鱗冊和黃冊,都是直接照著上一次的抄,甚至連增減都懶得做,比如,張雪顏就跟皇帝說:自嘉靖十一年到萬曆九年,禹州地方的戶數量為12277,人口數量為89470,五十年的時間裡,禹州地方人口數據,沒有一點變化。

連糊弄都懶得糊弄了。

而現在,以張居正為首的萬曆初年內閣,帶領朝臣,對這筆糊塗賬進行了全麵的普查。

在萬曆十三年年末,完成了最終的審計。

“萬曆十三年末,大司徒、元輔現在告訴朕,大明有2126萬戶,13367萬餘口。”朱翊鈞終於搞清楚了一個曆史上懸而未決的問題,大明中晚期,究竟有多少人。

1.3億,比戶部之前預估的還要多了1000萬人,戶部嚴重低估了河南、湖廣、陝甘寧三邊的人口數量。

“陛下,臣在普查丁口的時候,發現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兒,咱大明的官僚們,個個都是本事通天,個個都是平賬仙人!”

“比如這東昌府,在洪武二十六年的黃冊上,有48022戶,110192口另有327口畸零戶,萬曆九年,東昌府府內的黃冊上,有288135戶、662473口,兩百年,戶、口翻了六倍。”

“可這翻了六倍的戶、口,到了省裡布政司,就立刻馬上,變回了之前的樣子。”

朱翊鈞眉頭緊蹙的說道:“先生的意思是,咱們地方的府、縣父母官們,對轄區有多少田畝和丁口,是極為清楚的?”

“然也,人口上,縣裡在漲,府裡在漲,唯獨這朝廷黃冊上不漲,當真是天下奇聞也。”張居正說完,自己都被氣笑了。

這裡麵還有一個案子,王一鶚在普查山東丁口的時候,忙前忙後一年多才查清楚,搞得精疲力儘,焦頭爛額,後來東昌府知府因為貪腐被海瑞給查辦了。

查問東昌知府的過程中,從東昌府知府的私人執帳手裡,拿到了一本黃冊,王一鶚才發現自己白忙活了,而山東各府的知府們,就看著頂頭上司白忙活,如同看笑話。

搞得王一鶚差點變成淩雲翼,舉起屠刀來。

這知府們,對自己轄區有多少田畝、有多少人口一清二楚,但平賬仙人就是如此的神奇,一省的田畝人口,兩百年穩定不變。

“其實就是布政司不負責勞役、四差銀,田賦也是得過且過。”張居正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魚鱗冊和黃冊的失效,其實就是變成了胡元的包稅製啊。”朱翊鈞麵色極為難看,隻拿到魚鱗冊的時候還沒有感覺,再拿到黃冊,朱翊鈞才發現,這幫士大夫們,真的把大明硬生生的玩成了包稅製!

“那還是不同的。”張居正及時糾正了陛下的說法,距離包稅製還有很遠的距離,包稅製是預付款,給朝廷交了錢,包稅之人在包稅領地裡,收多少賠了賺了,全看你自己的本事,通俗易懂的講,就是劫掠。

大明這包漿的魚鱗冊和黃冊還是有一定兜底的效力,地方官是不能為所欲為的。

“從南衙江左、江右開始,推行一條鞭法,首先,就是按魚鱗冊、黃冊,將各府州縣丁口攤派到田畝之中,一縣一府之賦役,量地計丁,一概征銀,官為分解,雇役應付。”朱翊鈞下了聖旨。

“陛下,浙江也有條件和基礎。”張居正提醒陛下,浙江走在新政的最前麵,還田如火如荼,既然要做,就一塊做了更好。

朱翊鈞麵色凝重的說道:“浙江…先生,朕覺得還是先把還田折騰明白,煩累小民過甚,過猶不及,朕打算把侯於趙調到浙江去,申時行一個人有點忙不過來。”

“等侯於趙去了,再行一條編(鞭)法。”

 本章完


最新小说: 一口造化鼎!從敲詐宗門開始無敵! 模擬模擬就無敵了 洛神賦:絕雲氣負青天 星海皆為塵 穿越之我在異界組建特種部隊 下跪也沒用,洛小姐不要你了 大道劍聖 穿書女魔尊:解鎖魅魔體質 九叔:求穩,隻想娶妻過日子 蠱王阿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