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大世界!
蛇……又稱小龍,長蟲……
所有的蛇類都是肉食性動物。目前全球總共約有三千多種蛇類之多。
蛇類的身體細長,四肢退化,沒可活動的眼瞼,沒有耳孔,沒有四肢,沒前肢帶,身體表麵覆蓋滿鱗片。
不過蛇類隻有部分有毒,但大多數是無毒的。
蛇類大部分是陸生的,也有半樹棲息、半水棲息和水棲息的,除分布在南極洲以及新西蘭、愛爾蘭等島嶼之外的世界各地之中,大都以鼠、蛙、昆蟲等為食。
蛇類的表皮是以蛇鱗所緊緊覆蓋的。很多人把蛇類的外在質感與蚯蚓的質感混淆,其實蛇皮的觸感是乾爽而平滑的。多數蛇類都是以其鱗片來抓緊地麵及進行移動的。蛇鱗的質感可以是平滑的,也可以是骨質的或者粗糙而有微粒的。蛇類的眼瞼位置長有透明的眼膜,這片薄膜亦是蛇鱗的一種。
蛇類有換皮的習性,一般被稱之為“蛻皮”。在蛇類的蛻皮習慣中,蛇皮是一層疊一層的。蛇鱗是緊密相連的,新舊的蛇皮緊緊相連,蛇類蛻皮的過程就像把襪子從腳掌褪出的情況是一樣的。
蛻皮對於蛇類而言有很多功效。第一,最外層的受損舊皮得以替換;第二,換去蛇皮可以免於受蛆蟲等寄生蟲所侵害。在很多會換皮的生物,如昆蟲等,均證明蛻皮是令生物變得更加巨大的手段之一,不過蛇類的蛻皮習慣是否有這種作用尚在爭議之中。
蛇類的蛻皮是每隔一段時間便會重複進行,而蛇類畢生都會一直進行蛻皮。在要蛻皮之前,蛇類會停止飲食並躲在某個安全的地方。蛻皮時蛇類的表皮會變得暗啞乾燥,它們的眼睛會變得混濁或者呈現藍色。舊皮的內側麵會產生水份,這令舊皮與新皮能夠得以分離。數天後,蛇眼重新變得清澈,而蛇皮亦已經脫下。舊皮是從嘴部開始被撐開的,蛇類透過不斷與外物,如粗糙的地表或石頭之類來磨擦,使儘力氣從舊皮中穿出。很多時候舊的蛇皮都是從頭部至尾部向後方蛻去的,蛻下來的舊皮就像一隻褪出來的襪子一般,而舊皮底下的新皮則顯得更新、更大及更具光澤。
蛇類其貌不揚,形狀色澤奇特、渾身披鱗,頭頸高翹、軀尾擺動、快速行進、尋偶鳴叫、泅水過渡、實在難以逗人喜愛。蛇類喜居蔭蔽、潮濕、人跡罕至、雜草叢生、樹木繁茂、有枮木樹洞或亂石成堆、具柴垛草堆和古埂土牆,且餌料豐富的環境,這些都是它們棲居、出沒、生活的地方,而有些蛇類則喜歡棲居水中。
蛇類的產卵期一般在四月下旬到六月上中旬,因品種而異。所產蛇卵一般粘結成一個大的卵塊,卵塊中卵的數量為八至十五枚不等。蛇經常處於饑餓或半饑餓狀態。一般以“守株待兔”方式捕食,但有時也主動出擊。筆者曾目睹一條青竹驃蛇在河邊追趕青蛙,青蛙一躍跳入河中,蛇也跟著躍入河中,簡直像兩名一前一後的跳水運動員。也見到過蛇捕食鳥卵的情景。它悄悄地爬上屋簷近側的牆壁,遊到家燕巢邊,不斷伸舌,驚走了親鳥。當蛇發現其卵時,先行攻擊,纏繞,待平安後,再行張開嘴巴,囫圇吞棗。不要以為它的嘴巴小,實際上它能吞食相當於本身頭部大八至十倍的食物。蛇吃足食物後,感到疲倦,進入休息狀態,此時極易被人捕捉。至於蛇的覓食次數,因蛇類品種和大小而異。一般夏令覓食活動盛期,特彆是產卵繁殖期,一日一次或隔天一次。蛇體稍大的,因覓食量較大,一般是三日至一周左右進食一次。蛇類也喜歡在太陽光下進行日光浴,時間一般為上午十點至十二點左右。行日光浴時,一般伏於地麵草叢或纏繞於樹乾上,也有半身裸露於洞口外、石頭堆外麵呈盤蜷狀的,姿態變化多端。蛇類的活動規律,以晝出夜伏居多,因品種而異。
今世界上的蛇約有三千種之多,其中毒蛇就有六百五十多種。而中國的蛇類有二百二十六種,毒蛇則有六十五種之多。
不同蛇類的壽命各不相同,主要與種類或生活條件有關。一般情況下,小型蛇類的壽命在兩年到五年不等,中型蛇類五年到十二年不等,大型蛇類十年到二十年不等,蟒蛇可以活到三十多到四十年左右,甚至更長。但蛇類在野生狀態下,由於棲居環境不太穩定,食物有時短缺,加之天敵和疾病的嚴重危害,其壽命不如人工養殖條件下的長,許多科學家試驗也都證明了這一點。
世界上最大的蛇類是森蚺和網紋蟒…
世界上最小的蛇類是小盲蛇,它長的像蚯蚓,隻有9厘米長,可以放在手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