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震驚世界!
“我剛剛看過你施針的視頻了,你是誰的弟子?江淮程,還是河淶賀。”
其他的針灸大師皆與宋教授相識,知曉並無秦昇這個弟子。
秦昇搖搖頭。
“我師非大院名人,隻是街巷之中的醫館商賈罷了,他老人家仙去不久,沒能看到愚徒將他的醫術施於救人,請教授不必再提。”
這時,門口有一名白發老人撐著拐杖,在中年人的攙扶下走了進來,見到診台上沒人,回頭望向門邊的教授。
“醫生你好!請問是您在值班嗎?”
宋教授鬆開眉間的質疑,轉眼過去,探出手指引他們坐下。
“是的,秦昇,你來坐診。”
秦昇大吃一驚,接著皺上眉頭,他可沒有任何經驗,再說,雖然他已經拿到中醫醫師資格證,可他不在醫院的編製中,這樣坐診可是違規行醫。
“沒事,有我在。”
隨後宋教授看向病人和家屬。
“你好,我學生給你們看行嗎?我在旁邊把關,絕對不會耽誤你們。”
二位看向秦昇,太年輕了,麵色為難,再而打量宋教授,衣兜上夾著的證件,頓時放下了擔憂,紛紛點頭。
既然有宋教授擔保,過來的二人也沒有意見,秦昇也不矯情了,躍躍欲試的坐在問診台後。
宋教授亦是坐在他的身後看著。
中醫看病,望聞問切四個診法,以望診開始,依次到切診,最後才下診斷。
望診,司外揣內,又有七分,分為麵、眼、耳、鼻、舌、唇、齒,七個部分進行觀察。
中醫學術中,“望”為四診之首,就是看一個人的精氣神,“有諸內必形諸外”之說,一個人的這七個部位麵相如何,都與患者的病情輕重等有密切關係。
“望而知之謂之神”,望麵色,是觀察患者麵部的顏色和光澤,色澤是臟腑氣血之外榮,可了解五臟六腑盛衰以及邪氣所在。
如麵色萎黃是脾虛,麵色紅可能就是肝陽上亢。
“老人家,請伸出舌頭給我看看好嗎?”
“好好。”
再如望舌苔,包括觀察舌質、舌苔顏色和厚薄以及舌體的形態等,舌苔變化,反映了人體生理和病理狀況、病邪深淺,從而指導辨證論治。
聞診,聽嗅知疾。
剛剛便聽老者的聲音有些沙啞,不時伴有咳嗽聲,秦昇向他詢問。
“感冒了嗎?有沒有吃什麼藥?”
老者點頭。
“恩,有一點兒,吃了點三玖。”
聲音沙啞多是受外界風寒或風熱襲肺,造成肺氣不宣、清肅失職所致。
中醫聞診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兩方麵,如患者有無咳嗽、呃逆、哮喘、噯氣,並聽其語氣的高低、強弱、清濁、緩急等,以及身體散發的不同氣味,對疾病進行判斷。
“聞而知之謂之聖”,如說話少氣無力,是身體虛弱的表現;自言自語,多屬心氣不足、神失所養。
再如口出臭穢氣是胃熱,口出腐臭氣多是內有積滯,二便或經帶有臭氣為熱,腥味為寒。
旁邊的中年人望著秦昇身後的宋教授說。
“老醫生,我父親前些日子有些頭疼,幾日過去也不見好。”
老者也說。
“對對。”
宋教授並沒有回複他,還是由秦昇開口詢問。
“感覺是針刺樣痛,還是一跳一跳地痛?大小便正常嗎?家裡有人有頭痛的毛病嗎?”
“是一跳一跳的疼,大小便正常,家裡人也沒有這種毛病。”
問診,訴之診病,孫思邈指出過,“未診先問,最為有準。”主訴是中醫的另一診斷環節,這就是問診。
“問而知之謂之工”,大夫根據患者發病時間、原因、病程、治療經過、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生活習慣、婚育史等情況,為辨證施治依據。
問診的內容比較廣泛,明代張景嶽的《十問歌》就說明問診的內容和重要性。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胸腹,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