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震驚世界!
宋父依然嚴肅的表情,隻是眉頭鄒了起來,他並沒有思考。
“中醫肯定是一門學術,任何一門可以進行研究並能解決問題的知識,都是一門學術。”
“它是一門傳統學術,西醫是新式學術,兩者都是為了治病救人而誕生出來的東西。”
“不過隨著西醫的發展,大家都比較信任西醫,認為西醫才是科學之術,其實不然,醫術都是經驗學術,實際上每一個術式和藥物的誕生,哪個不是試驗之後才探查出具體的效果,中醫的中藥和穴位,也是基於人體反應探查出來的。”
“了解到這些的人,還能說得出中醫不科學麼?”
“而且在我看來,中醫比西醫科學得多,西藥對人體的影響極大,每一個西藥的每一段禁忌條例,哪個不是用患者的身體健康換來的,每年被禁用的藥物有多少?一再限製劑量的藥物有多少?”
“西藥步入臨床應用,對人體的作用真的全都發現了嗎?好的作用不必多說,壞的呢?宋教授是我的父親,我曾經和他討論一個問題,藥物對人體的基因影響,這是對人類這一物種至關重要的問題,中藥上千年的應用結論是無需擔憂的。”
“然而西藥呢?對下一代產生的不良影響又有多少,西藥才應用了多少年就有如此多的發現,還沒發現的又有多少,下一代沒發現問題,但也不能說沒問題,可能好多代後才會發現,唉!”
“還有,前些日子我在微信上看見一些評論,說中醫不會手術,我也就笑笑。”
宋父說得激動起來,而秦昇興致勃發。
對方雖然不是醫者,卻對中醫的了解比秦昇深得多,很多問題都他都沒有想到這個地步,宋父特意略過關於手術的觀點,因為手術確實是造福患者的手段。
中醫也不是沒有手術這門學問,其實西方誕生手術的時候,麵臨的問題是和華夏一樣的。
“人體發膚,受之父母。”
不論是華夏古代,還是西方曆史,對人體是深存敬畏之心的。
西方手術誕生之時,是被教會和律法所阻礙,華夏亦是如此。
比如南北朝時期的《劉涓子鬼遺方》,其中就有很多手術的記載。
隋朝時的《諸病源候論》中也有對手術的記載。
華佗的麻沸散,這個不容置疑真實的記載,就是華夏古中醫手術誕生的標誌。
隋唐、兩宋以後,史籍上有關於大網膜血管結紮術、腸吻合術、放血治風眩、耳鼻再植術、斷指再植術等成功手術案例,以及消毒、麻醉、縫合、術後護理等手術步驟的記載。
中醫的開刀之術,一直有存在,隻是深藏不露,仵作、閹割之法,皆是出自於此。
之所以沒留下什麼記載,是麵臨如紅樓夢這本書一般,被朝廷限製流出的境遇,在當時並不能正大光明。
麵臨的這個問題,並沒有能像西方手術一樣發揚光大,西方手術誕生不久便趕上了思想開放的時代,而華夏一直持續到民國時期才放開一些觀念。
誕生更早的古中醫手術,隻能偷偷摸摸的發展,中醫不能對屍體解剖展開更深入的研究,要知道在古代,解剖是褻瀆屍體,禮法觀念所沒有一絲容忍的,所以醫術發展的重點轉為注重內科化是必然的。
還有一種重要的問題,就是傳承,古中醫手術的傳承非常艱難,這不是看書,有名師指導就能傳承的技藝,和西醫手術是一樣的,兩者並沒有多大區彆。
需要由師父長時間帶著,由淺入深,從簡單到複雜,一點一點臨床積累,最終才能脫離師父,獨立完成一個手術。
在如此環境和因素下,再加上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觀念,這門技藝不顯於世很正常。
之所以被西方手術代替,不過是它發展的更好罷了,但也不能否認中醫沒有這門手段。
“宋叔叔,我知道我有些冒昧,可我還想問一個問題。”
宋父向他攤手,示意秦昇說下去。
“不知道,您對中醫怎麼擺脫如今的困境,有什麼看法?”
……
這個問題可能讓宋父難以回答,這是一個很大的命題。
在秦昇看來,中醫學曆經了上千年,早已形成了完整的醫學體係,傳承至今足已顯現它強大的生命力。
新華夏成立後,不隻是經濟的發展,中醫在醫療、傳承教育、科研發展、學術團體等方麵更是得到空前的發展。
但在這繁榮的背景之下,中醫學卻逐漸走入了困境,不隻是秦昇,更加廣大的中醫學者對中醫的生存與發展都產生了困惑。
秦昇非常清楚的了解,他們這一代人對待中醫的看法,早就不以為意,更彆說往後的一代人。
中醫學如何解開束縛,走出現今的困境,已迫在眉睫,根本不能再等閒視之。
秦昇的問題,引得宋父腦中一震翻滾。
中醫學目前遭遇的困境很多,但最核心的問題,還是敝帚自珍,特彆是在這困境中,大師們都彆有一番以稀為貴的心態。
儘管組織做了多年的努力,去推進中醫的發展,其醫術最精華的手段,卻還是穩穩的揣在各個大師手中,連他的父親宋教授也是顧慮重重。
中醫博大精深,八絕相輔,一些手段如果造詣不足,反而會造成濫用,在商業化中非常容易發生這種情況,中草藥注射劑就是前車之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