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毫不懷疑,即便沒有吃油人,阿咦也早晚會發現這一點,因為阿咦早懂得了人需要羊氣,燃燒也需要羊氣,也知道了炭的用法,並且還創造出了十字取火法,不會怕火洞熄滅。
於是,為了節省燃料,阿咦必然會玩封洞減少羊氣輸入的手段,卻不知,通風口仍足夠進入羊氣,隻會造就出整個山洞的高溫,那麼一旦因高溫引燃洞裡藏著的乾才,就必然引發這麼一場大火,從而燒出金屬來。
或者,即便阿咦一開始隻燒出了熔點較低的金屬,但這種發現,也必然讓她逐步發現所有的金屬。
為此,張靜濤立即又發現,到了近代都隻會玩壁爐的所有人族,都不可能發明出金屬製造來,隻有善於玩土坑的華夏人,懂得窖這種概念,才有能力在遠古就燒出金屬來的。
邏輯,就是最好的證據,這便是因果,沒有因,哪裡來的果?
在華夏,能找到所有的因!
看來當了‘火正’的阿咦以後打算改行當‘大祝融’了。
張靜濤在心中高興之外,也走去細細看那些金屬,還不時拿起一種來看看。
結果發現,這些金屬真的很全。
甚至連日常五金都齊全了。
至於何謂五金?
的確,很多人都不知道日常五金到底是哪五金,因金屬可遠遠不止五種的,它們似乎都很常用。
為此,很多人說,五金歸屬,應該是金、銀、銅、鐵、錫;
或者金、銀、銅、鉛、錫;
等等。
但是,不管如何,幾乎都把金銀算了進去,可問題是,五金應該是日常最好用的金屬,才可歸納進去的,為何會把金銀歸納進去呢?
它們的應用範圍可並不廣,稀少絕不是成為日用的理由,五金要的就是大家都能用,足夠日用。
好在張靜濤卻知道,真正的五金是銀、銅、金、鋁、鋅。
為此,他方才剛看到洞中有鋁時,真的很驚訝。
竟然能燒出鋁來?
不是隻能電解來得到的嗎?
張靜濤對此真的很驚奇,再細想從駱安國那裡得來的冶煉知識,才想到駱安國也說過,通過堿,鹽,螢石,礬土,和較高的爐溫,也可以燒出鋁來。
而這些東西,都是阿咦常用的東西,螢石更在後世的蘇浙二地有很多,礬土中的礬字,更是個假字,用平凡的凡字即可,可見凡土的普遍程度。
為此,會產生鋁,並不奇怪。
隻是,這燒出鋁的過程中,是否有鹽堿和其餘礦物起了反應,因對駱安國的燒鋁方法,他當時就沒去細記,畢竟戰國工匠還懂得那些手段,當時的張靜濤認為沒啥必要把什麼細節都記得,金屬冶煉,自然有匠人傳承,隻要華夏不滅。
總之,會將鋁也放在裡麵,是因為這五金的定義,是根據導電率而來的。
在華夏的遠古,絲族人早就用上了電,而用電,無疑是猶如神跡的,為此,導電率好的金屬,就被提高了其重要性。
金銀會屬於五金,正是因為這種情況,也證明了華夏用電有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