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那些植物的種子,將來吃起來都可更方便了。
可謂是一大重要發現。
然而,這還不算什麼,下一刻,阿咦又拿起了一塊透明的石頭來看,無疑,那是玻璃。
這透明晶瑩的物品,立即又引起了一陣興奮的交談。
不得不說,古代的太湖地區,礦產是十分豐富的,包括周邊地區都是,那無錫,本來是有一大座錫山的,隻是,不知為何,這錫山全然不見了,如今隻能叫無錫。
否則,它若和錫一點關係都沒有,豈會取上一個錫字。
而石英石更不是什麼稀罕的東西,為此,這的確就是玻璃。
為此,阿咦再總結了一下阿咦這一把火的戰果。
那便是這一把火,就讓阿咦知道了泥和石頭,都可以燒出各種不同的東西來,隻要溫度夠,並且這些不同的泥土鹽堿或石頭本身,若融合在一起,能產生不同的新物品。
這簡直就是造物。
而製造一座火焰山,是隻有絲族猿人才做得出來的事,還是很聰慧的阿咦在做,若換個彆族的猿人來,即便看到了這些金屬,怕是都會一帶而過,艮本不會想那麼多。
就如阿咦之外的這些絲族妹子,固然已經學會了一些思考,但她們看到這些金屬時,一開始的表情卻都是茫然的,即便因覺得很神奇也會興奮起來,卻艮本不會聯想到要自己來燒製金屬的。
那麼,不用幾天,這金屬最多會被它們看做是石頭中的一種,繼而把其來路忘記得一乾二淨。
可是阿咦不會,阿咦立即想到了創造!
才會想到要作記錄。
阿咦總結後,還微笑道“這個火洞,告訴了我們這麼多,以後,我們把‘把很多事情說給彆人聽’的行為,就叫作‘告’吧。”
張靜濤在眾女讚同中,立即發現,火窯,更該叫火窖的。
這窖字,由穴告構成,正是阿咦在太湖區域有充足的礦石收集後,燒出了一窖金屬來,為此,這固然是阿咦因火而成的發明,卻也由火洞這一個‘穴’,‘告’知了阿咦金屬會由高溫和礦石產生,也‘告’知了阿咦,金屬的配比。
窖,這個華夏文字,便忠實記錄了這一真實曆史。
而窖,還和‘角’是同音的,大致就說出了窖的形狀,又或也和又是無數人弄不清楚的‘教’是同音的,也是說,教字,正是土分為子類,列為文字,這種方式,教會了阿咦冶煉之術。
又不得不說,很多人對‘告’字也百思不得其解。
此刻自然就知道了,這告字也是出自於此,告,這個字中的丿,帶有分的含義,是說,分辨出不同土石的種類後,用‘口’告訴大家的意思。
阿咦此刻在做的,就是告。
而窯洞的窯,是穴缶,說的僅僅是製作陶器工藝的洞穴。
缶字,通‘否’,若是已然頗為理解華夏形意文字的人,看字形就大致可判斷出,這代表的隻是陶器製作工藝。
眾人興奮了一會後,終於要離開牛背洞。
阿咦把歸類的石頭和金屬記錄後,並沒有把這些金屬都收起來,仍由它們放置在了地上,隻把煙口都堵了,又翹動了巨石,再次把牛背洞封了起來,來保護現場,以便將來有什麼不懂,再讓洞來教一教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