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除了曹操和袁紹外,十六路諸侯為了盟主之位,爭執不斷,場麵可謂是一片混亂。
“諸公!諸公!莫要在為此事爭執,吾等皆為大義而聚,理應齊心,否則如何麵對董狗的三十萬涼州大軍?老夫有一想法,諸公聽聽可否可行。”
驀然,徐州刺史陶謙吆喝了幾聲,眾人見是以老好人著稱的陶謙在喊,不覺個個地停下了嘴。陶謙為人忠義,而又不喜爭權奪利,隻顧好自己一州之地,而且時常施以糧草、金帛資助臨近州郡,幾乎是有求必應。在場不少諸侯都向他借過糧借過銀,欠人恩惠,所以也不好打斷這個老好人的發言。
“陶公素有仁義之名,為人公道正直,正可解決當下難題。”
“嗯,沒錯。就讓陶公來主持大局吧。
兗州刺史劉岱和豫州刺史孔伷兩個亦是聲名不低的大人物同時發言,當即帳內便是靜了下來,各諸侯紛紛望向了陶謙。
“好。承蒙諸位英豪錯愛,那麼就讓老夫來主持大局吧。諸位都有心中之選,本初和孟德幾乎相持一半,老夫想,最後任誰去做這盟主之位,另一派人,心中都會多有不願。這樣一來,反而會拖累義師。
不如吾等效仿,當年的西楚霸王與漢高祖之約,兵分兩路,一路攻取箕關,一路攻取虎牢關,誰先攻下其關,兵臨洛陽城下,便為這滅董聯盟的盟主,統領義師大軍。
如此,不知諸公認為如何?”
“分兵?這可行麼?吾等義師,原本兵力就少於董卓的涼州大軍,若是再分兵,隻怕被董卓各個擊破!”
北海太守孔融,眉頭一皺,便是搖頭質疑道。
“非也。就如陶公所言。如今諸公心意分為兩派,貿然合之,隻會有亂。若是分為兩軍,心齊一致,必然能攻無不破。更何況,無論是袁本初還是曹孟德皆是有雄才大略之人,而反觀董狗麾下,皆是庸才之輩,又怎是兩人的對手。吾認為陶公想法可行。”
“嗯。吾也覺得如此是好,心亂則無鋒,心齊則無敵。除了袁本初和曹孟德外,諸公誰不是一方豪傑,隻要心齊,董狗大軍再多,也如土雞瓦狗不堪一擊。”
而分出兩盟主,便會有比鬥相爭,壓力即為動力,當年正因漢高祖和西楚霸王有著對方而作為動力,才會有西楚霸王的破壺沉舟,漢高祖的妙計定關中。分兵也非是皆弊而無不利。”
劉岱、孔伷又是接連發言,支持陶謙。而袁紹聽罷,雖然心有不甘,但在十八路諸侯內,劉岱、孔伷、陶謙三人的兵力占有整個義師的三分之一,再加上三人所出兵糧亦是不少,其官職輩分又是十八路諸侯內最高,三人都是如此決定的話,就難以再改局麵。
“竟然陶、劉、孔三位刺史大人都是如此決定,便請三位刺史大人作為公證。”
陶、劉、孔三人對視一眼,交流眼色之後,紛紛點頭。
“好!”
“妥!”
“自然如此。”
各諸侯聽陶、劉、孔三人願做公證後,便再無意見,而袁紹又將眼神投向了曹操身上,一直默不發言的曹操,此時終於開口。
“曹某不才,但諸公眾誌成城,曹某定當努力,不負眾望。”
曹操話畢,袁紹亦是說了一番謙虛之話後,接受了提議。於是,滅董聯盟正式組建,又暫時分為左右盟主。左盟主為袁紹,麾下有汝南太守袁術,冀州刺史韓馥,兗州刺史劉岱,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金城太守馬騰,榮陽太守王匡,北平太守公孫瓚,北海太守孔融,共十路諸侯,領兵約十二萬,號稱十五萬。
右盟主為曹操,麾下有豫州刺史孔伷,東郡太守喬瑁,廣陵太守張超,徐州刺史陶謙,平陽太守張楊,長沙太守孫堅,河東太守文翰,共八路諸侯,領兵約有九萬,號稱十萬。
眾諸侯議定後,便紛紛出了大帳。到了次日,在各個諸侯連營的中央,築起了高台三層,遍列十八方旗幟,上建白旄黃鉞,兵符將印,十八路兵馬齊齊於高台之下,抬目肅然而觀,場麵而又浩蕩。
一陣後,十八路兵馬,整整二十多萬人潮,高喊袁紹、曹操之名,呐喊請袁紹、曹操二人登壇拜盟。袁紹身著一身黃金甲大紅戰袍,絢麗奪人地由左路凳壇而上,而曹操則一身玄甲虎盔,穿金虎紋漆黑戰袍,由右路慨然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