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王粲慘死於蔡瑁手下,高文已有反抗蔡氏之心,時下再得知蔡瑁之惡行,高文反蔡之心更為堅定。高文神色一凝,當即拱手作揖而拜。
“先生此次前來,必是劉皇叔有所交付。高某雖不才,但亦知忠義二字!隻要能推翻蔡氏惡權,高某願赴湯蹈火,肝膽塗地,在所不辭!!!”
糜芳見高文果然如諸葛亮所說,願鼎立相助,心中頓時大喜,向高文作禮拜道。
“高縣令如此大義,實乃荊州百姓之幸也!我家軍師早有妙計,隻要高縣令願聽計行事,大事濟也!”
“臥龍先生已是有計?高某曾聽聞,先前劉皇叔之所以能擊敗曹操大將曹子孝五萬大軍,皆依仗臥龍先生出謀劃策。今日雖未見得臥龍尊榮,但其計策早定,臥龍先生未料先知,果真是當世奇才也!
隻是,高某聽聞眼下蔡德珪已在荊州征集八萬大軍,不久便要揮兵殺向新野。新野危在旦夕,臥龍先生豈有空暇顧及此處之事?”
高文先是大驚失色,隨即又皺起眉頭,眼中多有憂慮之色。糜芳聽言燦然一笑,輕聲而道。
“高縣令不必多慮。我家軍師有經天緯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計,蔡德珪雖兵強馬壯,但在我家軍師眼內猶如土雞瓦犬耳,破敵良策早定,談笑間即能將其擊敗而去。”
高文聽得詫異不止,卻見糜芳胸有成竹,仿佛是在說真理一般。高文沉吟一陣,先穩住心中驚駭,凝聲又問。
“那不知臥龍先生有何妙計!?”
糜芳即在高文耳邊低聲說道如此如此,高文聽計又是一連失態,心裡連連驚呼計妙。
少頃,高文帶著幾分狂喜之色再問。
“臥龍先生計策實在妙不可言。隻是若想萬無一失,還需一員悍將統兵方可!”
“嗬嗬。高縣令此言甚是。我家軍師早有準備,不知高縣令可有聽聞皇叔義弟張翼德之名?”
“張翼德!?若有此人統兵,大事濟也!”
高文頓時心中大定,之後又與糜芳將計策細節商議一陣後,便準備依計行事。
在襄陽郡內,各縣把守的兵馬,皆是劉表昔日心腹部眾。而在穀城之內,雖然城內軍隊,被蔡氏宗親分奪兵權。但軍內兵士大多對蔡氏多有怨言。
某日,高文將城內數十員忠義將校據於一堂,儘告蔡瑁惡行。這些將校皆氣憤不已,就在此時,忽然後堂內兩人踏步走出。一人豹頭環眼,身軀魁梧,渾身儘是凶惡之氣,另一人謙謙有禮,笑容可掬。
高文隨即為眾將引見二人,當這二人名頭報出時,眾將皆是大驚失色。此二人可大有來頭,一人乃那仁義無雙的劉皇叔麾下謀士糜芳,另一人則是其結拜兄弟,張翼德!
一夜過去。次日夜裡三更,穀城忽起暴do
g,張飛統領各將,將蔡氏宗族之人,儘數誅殺。城內兵士聽聞張飛身份,還有從高文口中得知蔡瑁惡行,皆願隨張飛起事。
於此張飛僅靠著劉備的仁義名頭,輕而易舉地取得穀城,且得城內三千兵士投誠。之後一連十幾日,高文與糜芳遠走周遭臨近城縣,說服縣中令守,又得兩縣大小將士近五千人相赴。
同時間,糜芳聯合襄陽城內伊籍,以作內應。伊籍早有投誠劉備之心,此下聞之蔡瑁暴xi
g,當即義無反顧相助劉備於襄陽計策。
襄陽城內,約有二萬餘兵馬把守。其中兵力分布,有萬餘人皆是蔡氏心腹之兵,剩餘皆是忠誠於劉表兵士。伊籍暗中聯合那些忠誠於劉氏的將領,吩咐完畢。
某夜,鎮守於襄陽城內的守將,乃是蔡氏族人,名叫蔡龍。副將乃是其弟,名叫蔡虎。兩人皆生得孔武有力,武藝高強。蔡龍麵粗心細,蔡虎悍勇膽大,兄弟二人鎮守襄陽重地,蔡瑁亦是安心。
眼下,蔡龍暗暗察覺到襄陽城內多有變故,軍心不定。當夜,蔡龍聚集城內蔡氏將領私下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