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依先生之見,我等當應若何?!”
諸葛亮淡然一笑,輕搖羽扇,與陸遜徐徐而道。
“用兵之道,精於奇詭二字。竟然魏寇按兵不出,我等卻可反其道而為之。將軍可立即下令,當夜拔寨,次日於山下草創一營,看其彼軍所動,若仍未有動舉,可再撥寨而行,於山腰立寨,步步緊逼。到時,亮自有妙計。”
陸遜聽計,麵色一緊,一時間卻猜不出諸葛亮有何用意。諸葛亮卻是笑容可掬,胸有成竹之態。帳內一眾吳將欲言又止,不過陸遜最終還是決定依從諸葛亮之計。於是,陸遜當夜下令,教三軍拔寨。到了次日,數萬吳兵就於山下草創一營。魏軍斥候探得,連忙報之張頜。張頜聽聞,臉色大喜,急與司馬懿謂道。
“吳賊已動,此時不戰,更待何時!?”
司馬懿聞報,卻是眉頭深鎖,甚是謹慎地與張頜謂道。
“吳賊雖動,但我等尚未知其謀也,將軍先且勿動。待懿勘察一番,再舉戰事,亦是未遲。”
張頜聽了,心頭一緊,想到前番屢屢受挫,還是按捺住衝動,與司馬懿謂道。
“仲達所言是理。如此,我便與仲達一同前往去探。”
張頜說畢,便與司馬懿一同邁步而出。兩人上了馬,隻引數十人馬趕到山頭高處,居高臨下而望。隻見山下吳兵軍營空虛,一看便知,倉促而建,並無寨棚,各隊人馬四處分散。張頜見之,哈哈大笑,與司馬懿謂道。
“天下人皆說諸葛孔明用兵如神,陸伯言熟通用兵之道,今日見之,不過都是名過其實的俗人罷了。其軍隊伍渙散,防備毫不緊湊。若我前去,隻需三千兵眾,便可搗個天翻地覆!!”
司馬懿聽了,眼眸眯成兩條細縫,卻是搖首說道。
“將軍且慢。事出反常必有妖也。以諸葛孔明、陸伯言之才豈會犯如此無謂之錯。依懿所料,此中必有詐也。不可貿然動之。”
張頜聽聞,臉色一變,看了好一陣後,帶著幾分疑色向司馬懿問道。
“仲達是否過慮耶!?”
司馬懿一臉凝重,搖了搖首,與張頜沉聲謂道。
“諸葛孔明才華之高,古往今來,極為罕有,此人自比管仲、張良,但卻比之有過之而無不及也。兩軍對戰,兵士之眾,精銳與否,皆乃次要,所重之乃兩軍之將也。將軍乃一軍之首,但有絲毫不慎,遭彼將所算,軍則遭滅頂之災,還望三思而後行!!”
張頜聞言,眉頭深鎖,歎了一聲,緩緩頷首,遂與司馬懿一同歸寨,仍舊按兵不動。一日又是過去,次日又有斥候來報,言吳賊昨夜拔寨進往,如今又在山腰處草創一營。張頜聞之,大驚失色,驚呼而道。
“彼軍已在山腰之處,我軍難以觀其所動,先勢儘失矣!!”
司馬懿聽報,亦是心頭一跳,不覺露出滿臉苦澀之色,搖首在心裡腹誹而道。
“諸葛孔明,我又中你計也!!”
張頜滿臉黑沉,喝畢,猛地轉眼望向司馬懿。司馬懿麵色,急出跪伏在地,告罪道。
“此乃懿之過也。諸葛孔明對懿脾性、用兵之道深熟,故反道而其行,昨日料定懿見其軍詭之,必不敢輕易起軍。此下延誤時機,折軍之勢,懿不敢推脫,甘願受罰!”
司馬懿說畢,帳內一陣死寂,張頜喘息沉重,似乎在壓著心中的怒火。少頃,張頜歎了一聲,擺手而道。
“仲達請起。你雖有諫於我,但抉擇之人,卻是我也。事已至今,你我皆有過錯,眼下戰事要緊,不必深究。吳賊於山腰立寨,此下與我寨僅有十數裡,依仲達所見該當若何!?”
就在張頜話音剛落,又有斥候來報,山腰四處皆有吳兵人馬,正於各處堆積柴草乾枝,看那態勢,似乎要縱火燒山。司馬懿聞言,雙眼一瞪,疾呼而道。
“此下正值炎夏,風勢正緊,若是吳賊縱火燒山,不需半刻,此處方圓七、八裡山林儘為火海也!!”
張頜聽罷,猛地起身,滿臉猙獰急躁之色,扯聲喝道。
“竟若如此,事不宜遲!!本將軍,立即率領兵馬下山與吳賊決一死戰!!”
司馬懿神色一緊,疾言厲色而道。
“諸葛孔明多詐。將軍此去,可分兵兩路,一左一右,雙管齊下,若有萬一,亦可相互接應!!”
張頜腦念電轉,遂便應諾,命一心腹將士率五千兵馬把守營寨,又命司馬懿與其子司馬師引一萬兵馬從右路而出,張頜則引一萬兵馬從左路而出。張頜迅速調撥已定,整兵完畢。猝然間,山上擂鼓聲轟然大作,喊殺聲四起。在山腰四處的吳兵聽聞,立馬依計行事,紛紛慌亂逃奔。張頜縱馬狂奔,如有山洪奔瀉之威,從左邊山路引兵殺落,眼見吳兵隊伍紛紛,各處逃散,張頜縱聲大喝,挺槍縱馬狂奔飛馳。另一側,在右邊山路,司馬父子亦引一萬軍士奮勇殺出,眼見吳兵隊伍各奔逃散。司馬懿大喜,急促兵馬加緊衝勢,望吳兵軍營殺去,欲要一舉攻破,擒下諸葛亮、陸遜等人。
待司馬父子引兵殺到吳兵軍營時,隻見營內一片混戰。魏兵人馬各個勇猛如若虎狼,無不一以擋三,殺得吳兵節節敗退。又見張頜左突右衝,挺槍驟馬,所向披靡,在亂軍內殺得人仰馬翻。司馬懿見狀,急教其子司馬師殺入亂軍之內,去擒諸葛亮、陸遜。司馬師聞言,厲聲一喝,策馬便衝,好似一道閃雷般殺了過去。
就在此時,忽然一聲宛如轟雷般的暴響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