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君不愧是寡人的福將和智囊。”齊王沒想到安平君主動請纓,省了他不少事,朗聲道“安平君複興齊國,居功甚偉。若論戰功,何人能及。安平君領兵,聯趙抗秦,定能一戰而定,揚我齊國聲威。”
諸臣聞言,呼道“王上萬歲,齊國萬歲。”
齊王又問道“此次,援趙,安平君想要多少人馬。”
安平君道“三萬足矣。”
“好。”齊王厲聲道“寡人給你三萬人馬,安平君要打出齊國的威風。”
安平君躬身道“臣,定不辱使命。”
齊王滿意地點了點頭,又問道“安平君,此戰,將會打多久。秦、趙之間會不會升級戰事。”
安平君想了想答道“王上,臣估計秦、趙之間,隻是小打小鬨,戰事不會升級。”
齊王見他說得頭頭是道,忙道“為何。”
安平君雖在齊國,卻也關注中原戰事,語調不高不低道“此戰,秦、趙雙方都沒有做好準備。秦國趁著趙國喪主,新君年幼,太後主政之際,渾水摸魚,求取好處。然,秦國十年前敗給了趙國,也沒信心一戰而勝。趙國也不想和秦國爭鋒相對,否則,趙國也不會向我國求援。臣揣測,此戰不會升級。”
“你說的有理。”齊王也覺得他分析很對,又道“此戰,將會持續多久。”
安平君道“秦國欺負韓、魏到可以,想欺負趙國沒那麼容易。今,我國援助趙國,秦國見了,就更沒信心。當秦國得知,我們出兵援助趙國,就會考慮退兵之事。”
齊王點頭道“你說得不錯。趙國武力,不弱秦國。今,趙文有藺相如、平原君等人,武有馬服君、廉頗、望諸君等人。反觀秦國,秦王驅逐穰侯、華陽君等人,導致秦國內政不穩。秦國攻伐趙國能夠成功,皆是因為趙國新君年幼、太後主政之故。”
安平君答道“王上所言不錯,臣也是這樣想的。”
齊王問道“秦王驅逐穰侯,何人為相。”
一人道“王上,秦國的國相是範雎。”
“範雎?”齊王想了想,沒有任何印象,問道“此乃何人,怎能取代穰侯的地位。”
安平君提醒道“王上莫非忘了。十幾年前,魏國曾出使我國,與我國交好。此人是魏國中大夫須賈的門客,也來到我國。王上與之辯論,還賞賜他十金。”
“你說的就是他啊!”齊王感歎道“他是魏國人,怎麼成了秦相。”
安平君見王上很少關注中原政局,忙道“王上賞賜他十金,回國後遭到了魏相的打壓,差點一命嗚呼。”
齊王驚呼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安平君道“王上賞賜他十金,被人誣告,說他賣魏交齊。魏齊的個性,王上豈不了解。對待通敵賣國之人,豈會讓他活著。”
“魏齊的性格,寡人豈能不知。寡人感念其才,賞賜他十金,卻沒想到給他帶來大禍。”齊王停了下來,又問道“此人又是怎麼死裡逃生,又怎麼到了秦國,還成為了秦相。”
“具體原因,臣也不清楚。”安平君道“此人,能夠死裡逃生,還成為秦相,足以見得不是平凡之人。秦王廢太後、逐四貴,皆有此人一份力。否則,他怎能成為秦相。”
“魏國還真倒黴啊!竟出些損害母國之人。前有張儀,攪得魏國苦不堪言。如今,又多了一個範雎。魏國的苦日子來了。”齊王想了想,覺得那裡不對,又道“此人受辱,為何不出兵伐魏報仇,怎會出兵伐趙。”
安平君道“秦國以霸道的口吻,逼迫魏王交出魏齊。魏王懼怕秦國之威,但又念及魏齊之功。魏王交出魏齊,不僅會寒了魏國三軍將士之心,還會讓魏國臉麵無存。魏齊不想魏王左右為難,也不想給母國帶來禍端,所以逃出大梁。”
“逃了。”齊王驚道“魏齊逃去何處。”
“去了趙國邯鄲,投奔平原君。”
“寡人明白了。”齊王想通了一切,笑道“平原君那小子,愛賢,收留了魏齊。秦國就以此為借口,兵伐趙國。”
安平君道“正是。魏國懼怕秦國,容不下魏齊。趙國有實力,也有底氣,自然不怕秦國。平原君乃趙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之弟,趙王丹的叔父,位高權重,身份顯赫。平原君也沒把秦國放在眼中。”
“魏王沒想將魏齊抓起來,交給秦國,足以說明魏王不是被秦國嚇破膽之人。”齊王笑道“平原君,寡人也聽聞他的事跡。平原君膽敢收容魏齊,顯然是沒把秦國當回事。看來,三晉又有真男兒傲然於世了。”
安平君道“三晉男兒,何曾怕過秦國。”
“秦國以魏齊為借口,討伐趙國,這個理由太牽強了。寡人看啊!秦國是想趁著趙國喪主,渾水摸魚,找回閼與之戰,慘敗之恥。三晉是我國和秦國緩衝之地。三晉若在,必將阻擋秦國東出,染指中原。”齊王換了一口氣,叮囑道“安平君,你可要幫趙國狠狠揍秦國。秦國被揍怕了,數十年就不敢東出函穀。我們幫趙國,也就是幫齊國。”
“喏。”安平君道“臣定會幫助趙國,痛擊秦國,揚我齊國之威名。”
“好好好。”齊王倍感滿意,“有安平君這句話,寡人就放心了。”
翌日,午時剛過。安平君在宮中諾達的廣場上,排兵列陣,等待齊王下達出征的命令。齊王登台,檢閱和鼓舞出征的將士。
齊王站在高台,拔出長劍道“三軍將士聽令,揚我國威,痛擊秦國。天佑寡人,天佑齊國。”
“喝,喝,喝。”齊國三萬將士,齊聲高呼。
齊王高喝道“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