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孝成王英烈傳!
公元前279年,燕國第三十九任國君,也是燕國赫赫有名,以弱燕之旅,攻破齊國的燕昭王甍逝。燕昭王甍逝,燕太子繼位,這人就是燕國第四十任國君,燕惠王。
燕惠王繼位,也堅持伐齊。然,燕惠王沒有燕昭王的用人之度,更沒有慧眼識珠,因猜忌樂毅,又聽信齊將田單的挑撥,以騎劫取代樂毅。
樂毅受到新王猜忌,也深知新君之胸懷,遠不及燕昭王。為了避禍,也不負先王知遇之恩,交出兵權,並逃亡趙國。樂毅一走,燕國軍心大亂。田單用計,以亂燕軍,並以火牛陣大破之,殺死燕將騎劫。
燕軍大敗,隻好撤軍歸國。田單輾轉追逐燕國敗兵,向北直追到河上,收複齊國全部失地,齊國光複。燕國丟失所有占領齊國的土地。燕昭王用了三十幾年之力,伐齊雪恥,最終毀於一旦。
燕惠王也不知錯,反而將伐齊失敗的責任,推在了樂毅身上。燕惠王怨恨樂毅投降趙國,更害怕趙國任用樂毅,趁燕國慘敗聯合齊國伐燕。於是燕惠王便派人斥責樂毅,同時向他致歉。燕惠王和樂毅的書信往來,這就是戰國時有名的《報燕惠王書》。
公元前271年,也就是燕惠王七年。燕成安君兼燕相的公孫操謀反,弑殺燕惠王及其子孫,擁立燕國宗室之人為新王,這就是燕國當今的燕王,也就是後來被尊稱的燕武成王。
燕武成王繼位成謎,名不正言不順。不知是他聯合公孫操,弑殺燕惠王主動坐在王位,還是被迫坐上王位。趙惠文王見燕國出現動亂,北疆不穩,決定插手燕國內政。趙惠文王對燕國新王極其不滿,出兵討伐之。燕、趙兩國的和平歲月也走到儘頭,兩國交惡,兵戈不斷。
同年,趙國又以藺相如伐齊。次年,秦、趙相伐,發生了閼與之戰。秦敗,趙勝。趙國打破了秦國不可戰勝的神話,趙將趙奢一戰成名,被封為馬服君。
趙國和齊國、秦國、燕國三國交惡,不利於國家長久發展。為了打破這種局麵,趙國主動改善燕、趙兩國之間的關係。趙惠文王將女兒嫁去燕國。燕、趙聯姻,兩國關係開始改善。然,趙惠文王將女兒嫁去燕國,沒過多久,就走向了生命的終點。
當今的燕王繼位之時,趙惠文王不滿,反而插手燕國內政。今,趙惠文王甍逝,秦國出兵伐趙,燕國也不想錯過這個機會。於是,燕王看準這個機會,出兵南下攻伐趙國。
趙王丹剛聯合齊國,擊退秦國,收複失地。燕國南下,出兵伐趙,北疆告危。趙王丹召集部分重臣,問道“燕國伐我,以榮蚠為將,此人乃何人。”
平原君對燕國之事,還是有所了解,第一個出列道“王上,榮蚠是宋國人。”
趙王丹問道“此乃,亡國之人。又是如何去了燕國,還被燕國拜將。”
平陽君接話道“宋國被齊國亡,宋國百姓流離失所。燕昭王以樂毅為將,率五國之師伐齊。宋國流亡的百姓,也加入燕國伐齊。五國聯軍擊敗了齊國,宋國的疆土也被諸侯瓜分。榮蚠等人見複國無望,輾轉流離,去了燕國,並在燕國境內紮根。”
趙王丹理清了思緒,問道“此人,有何能耐,竟能在異國紮根。”
平原君倒也聽說這人的事跡,語調不快不慢地道“此人,能征善戰,因功勳卓著,被封為高陽君。成安君、高陽君為政,鼓動燕王南下伐我。燕王繼位之時,與我國鬨得不愉快,也有伐我國之意。今,燕王以此人為將,出兵南下伐我,足以見得燕王是誌在必得。燕、趙兩國友好的歲月,算是走到了儘頭。我們和燕國有一場硬仗要打。”
趙王丹見燕國出兵伐趙,也不示弱,更沒有將燕國放在心上。他被秦王欺負也就算了,怎能被燕王欺負,還默不作聲,問道“燕國來犯,何人願領兵迎戰。”
平原君見王上有征伐燕國之意,卻不多考慮,勸解道“燕將乃勇猛善戰之人,王上,我們不可大意。”
趙王丹見沒人挺身而出,領兵擊燕,捍衛疆土,哪裡聽得進去平原君說的話,又問道“何人願為國效力,領兵出戰。”
過了半響,仍舊無人主動請纓。
平原君見征伐大事,王上想要獨斷乾坤,忘了太後,咳嗽提醒道“王上,這件事是否請示太後。”
趙王丹聯齊擊秦,收複疆土,太過膨脹。此刻,趙王丹才恍然醒悟過來,趙國的國政是由母後主政。這些文臣不願獻計,武將不願授命,實乃是沒有太後發話。然,趙太後身子漸差,也沒精力處理國政,故而在後宮靜養。於是,趙王丹、平原君、平陽君、左司寇等人,一起來到趙太後寢宮。
趙太後精力不濟,精神萎靡,坐在軟塌上閉目養神。近臣來到趙太後跟前,輕聲喊道“太後,王上、平陽君、平原君等諸位大臣來了。”
趙太後聞言,睜開疲憊的雙眼問道“我國又出什麼事了。”
近臣道“燕國出兵伐我。”
“什麼。”趙太後聞言,猛烈咳嗽道“我們好不容易擊退了秦國。燕國又出兵伐我。我想清靜一會都不行。”
近臣道“太後,王上和大臣都等著呢?”
“去吧!喊他們進來。”燕國伐趙,這是大事。趙太後雖精力不濟,也要支撐病體處理國政。
趙太後見了眾人,寒暄了幾句,直接切入主題,問道“燕國來犯,你們打算怎麼辦。”
趙王丹率先道“母後,孩兒認為應該以武製武。對待燕國,我們應該與之一戰。”
趙太後顯然對王兒這句話感到不滿意,也沒急著回答,反問道“王兒覺得武力能夠解決問題,我們應該以何人為將,北伐燕國。”
趙王丹想了想,腦海深處湧現出一個人,問道“廉頗如何。”
平原君見趙太後的眼神看著他,詢問他的意見,忙道“王上,廉頗在西境,防備秦國。”
趙王丹見廉頗不能調動,又想到一人,“樂乘呢?”
平陽君道“樂乘和燕國昌國君樂間是同族之人。讓他為將,北伐燕國,恐怕不會為我國竭儘全力。”
趙禹提議道“樓昌如何。”
平原君搖頭道“樓昌在雁門郡。”
趙王丹又道“許曆呢?”
平原君道“許曆在代郡阻擊燕軍。”
趙王丹見提了這麼多善戰之人,因故不能為將,北伐燕國,急道“我國朝堂之上,難不成沒有能為將之人。”
趙太後也道“先王在世時,我們屢抗強秦而不落敗,征戰諸侯,揚國威於天下。先王走了,怎會一個能打的武將都沒有。趙國竟然會如此頹敗。”
平原君可沒有趙太後那麼悲觀,答道“太後,趙國人才濟濟,武風強盛。先王雖走,但國力尚存。今,藺相如、馬服君、廉頗皆在,我國國力也不弱。”
趙太後也覺得奇怪,善戰之人雖年邁,但仍在,為何連一個能為將,伐燕的人都沒有。難不成是這些功勳卓越的文成武將,看不起她這個糟老婆子,還有年輕氣盛的趙王丹。趙太後調溫和地問道“那怎麼,沒人能夠與燕將一戰。”
“能打的人是有的。但能與燕將對戰的人,倒是不多。”平原君續道“燕將榮蚠乃宋國亡國之人,卻因戰功赫赫,燕王以地封之為高陽君。此人作戰勇猛,非一般武將能比之。”
趙太後聽懂了他話中的意思,淡淡地道“如此說來,沒有人能夠為將,與之一戰。”
“太後,臣舉薦藺相如。”平陽君見趙太後提起了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這二位是先王的左膀右臂,力壓諸侯。廉頗防備秦國,不能調動。那麼藺相如德高望重伐燕是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