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孝成王英烈傳!
趙王丹換下廉頗,廉頗不滿,是可以理解。然,廉頗叛國,趙王丹怎麼也不會相信這會是真的。
近臣見趙王丹神色有些遲疑,又道“請王上為了江山社稷,以馬服子換下廉頗。”
眾人齊聲道“臣等附議。”
趙王丹看著這些人,沉思良久,說出了自己的憂慮,“馬服子不曾曆經戰陣,寡人將最後可戰之力押上去。若敗了,後果不堪設想。這件事重大,容寡人好好想想。”
司馬趙霍問道“十幾年前,秦國伐我閼與。先王也曾詢問過廉頗、樂乘等諸多武將。他們都說不能打。馬服君說必須打。王上,可知為什麼。”
趙王丹想也沒想,直接道“馬服君善兵法,又有謀略膽識,定能出奇製勝。”
“這隻是其一。”趙霍又道“其二,馬服君是嬴姓趙氏子孫。”
趙王丹怔了少許,問道“你這話是什麼意思。”
趙霍說的話已經夠明顯了,卻見趙王丹還沒有明白他話中的意思。趙霍見話語所破,也沒有顧忌,直言道“他們不是趙氏子孫,自然不會竭儘全力為王上效力。唯有趙氏子孫才會真心為了先祖的基業,浴血奮戰。”
趙王丹尚威說話,一宗室老臣道“王上,廉頗擁兵自重,不聽王令。秦國以攻,我們以守,如何退敵。”
又一人接話道“我們結盟齊國不成,沒有支撐大戰的糧草。戰事拖下去,對我國不利。廉頗善知兵法,豈不知其中的厲害。廉頗抗命不遵,拒絕王命,隻能說明他有不臣之心。”
“廉頗為人如何,朝野皆知。”趙王丹語調堅定道“廉頗也是嬴姓男兒,豈會做出叛國之事。”
趙霍見趙王丹想法太過天真,竟然不知,國家危難之時,缺乏的是忠臣良將,勸道“廉頗通秦,出賣趙國,圖謀邯鄲,眾人皆知。王上,這該如何解釋。”
趙王丹大聲道“這定是秦國離間計策,寡人豈能上當。”
“如果不是事出有因,秦國離間,也起不了作用。”趙霍放緩語速,痛心疾首,又道“廉頗沒有異心尚可,若有異心,趙國會危害無窮。”
趙王丹語調不快道“你的意思是說,廉頗會叛國?”
趙霍正色道“王上命廉頗擊秦,廉頗不聽王命。廉頗之心,昭然若揭。難道還不能說明一切。王上,防微杜漸。否則,為禍江山社稷,悔之晚矣。”
一人接過話道“王上繼位至今,尚無功勳,威德不足以服眾。很多老將自持功高,不聽王命。先王曾敗秦,威後也退秦。為何,現在我們阻擋不住秦國的攻勢。”
又一人道“我國和秦國十幾年,不曾大規模交鋒。此次,秦王伐我之心,無比堅定。這又是為何?”
趙霍續道“廉頗乃塞北邊將,其麾下將士,也出生北地。這些人不在邯鄲,不念家國,自然不願死戰。王上督促廉頗出戰,廉頗不戰,這就是最好的回答。”
一老臣道“廉頗手握重兵,若反,天下不再是趙氏的天下。王上莫非忘了,吳起、田忌之事乎?為了江山社稷能夠傳承,我們寧可錯怪了廉破老將軍,也不能不防啊!”
趙王丹聽到江山社稷這四個字,內心也不能淡定。他不能拿江山社稷去賭,也不敢去賭。趙王丹吸了一口涼氣,穩了穩心神,問道“依你之見,寡人該怎麼辦。”
趙霍見趙王丹有此一問,想必聽進去了自己忠義之言,溫言道“王上以北地將領為將,他們自然不會為了邯鄲死戰。王上以邯鄲將領為將,他們定會齊心協力,擊退秦國。”
眾人高呼道“請王上以邯鄲將領,取代廉頗。”
趙王丹沉默少許,權衡利弊。趙王丹也覺得北地將領不會為了邯鄲、為了趙國死戰。若他以邯鄲將領出擊秦國,自然比用北地將領更讓人放心。然,擺在趙王丹麵前的這個難題,北地將領善戰,邯鄲何人能夠取代。
樓昌看出了趙王丹的心思,趁勢道“請,王上以馬服子為將。”
趙王丹沉默不語,仍舊沒有表明態度。馬服子有何能耐,他還是拿捏不準,更不敢輕易做出決定。
樓昌見趙王丹不聽平陽君、藺相如之言,也不信任北地將領,還忌憚廉頗等人。樓昌也看懂了趙王丹為何遲遲不下達政令的原因,趁勢道“正所謂,虎父無犬子。馬服子善兵法,與人論兵,而不敗。就連馬服君也自愧不如。馬服君的威名,早就傳遍秦國。秦國君臣,莫不膽顫。我們以馬服君之子為將,不僅能震懾秦國,還能提高將士士氣。長平之困,可解。”
眾臣也被樓昌之言所感,齊聲道“請,王上以馬服子為將。”
“寡人要好好想想。臨陣換將,那可是大忌。”趙王丹還是下不了決心。此戰,勝負,關係江山社稷。趙王丹的每個決定都會影響國家的運勢。尤其是現在,他的每個決定,至關重要,一點也不能出錯。
趙霍見王上在大事麵前,猶豫不決,心急道“馬服子善於用兵,又是宗室,豈會降秦,背叛趙國。王上,不用之,莫非還有什麼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