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訓練程度跟國防軍不能比擬,但是他們也有其獨特的優勢。
民兵是不受《凡爾賽和約》限製的,所以他們可以裝備許多德國部隊被禁止裝備的武器。
而且他們的數量也不會受到任何限製,所以可以肆無忌憚地補充武裝部隊。
法軍進攻這些地區反而難度更大,因為魯爾區已經修築了堅固的工事,整個城市已經堡壘化了。
這得益於斯特拉瑟的先見之明,還有就是德國人民的熱枕。
一聽說是為了抗擊法國人,當地的居民都熱情地紛紛動員起來修築工事、挖戰壕。
他們利用當地的鋼鐵修築鐵絲網和反坦克壕溝,在撤離前把魯爾區修築的和銅牆鐵壁一樣。
法軍情報部門通過空軍的偵察情況,基本上弄清了魯爾區外圍的防禦配置。
這些情報經過軍方的分析後,認為至少要五萬人才能擊潰這些堅守陣地的民兵部隊。
民兵部隊跟正規軍最大的差彆除了訓練程度和專業化水平以外,組織度也是一個巨大的鴻溝。
很多民兵部隊平時打順風仗還行,一到逆風往往士氣下降的很快。
但是先鋒隊沒有這個問題,因為這裡的成員都是最堅定的國家社會主義分子,願意為了德國的未來犧牲。
他們平時接受了大量的理論培訓,堅信他們的事業是正義的。
同時民族工人黨保證如果他們因公殉職,家人能夠受到良好的照顧。
在解決了為何而戰和後顧之憂之後,這些人自然成為了最狂熱的分子。
可能跟曆史上的黨衛軍有點像,他們的作戰水平未必是最高的,但是一定是最狂熱的。
他們往往可以忍受很高的傷亡卻不撤退或者投降,任何人啃下這塊骨頭都要崩了一嘴牙。
魯爾區是斯特拉瑟為法國準備的陷阱。
因為事先知道法軍想要吞並魯爾區,所以他就把魯爾區放到法國人麵前。
這就是一塊巨大的肥肉,但是裡麵藏著數不清的釘子,就看法國人有沒有這個胃口吃下去了。
不過法國人的胃口比斯特拉瑟想的還要大的多,杜美羅總統不僅想要魯爾區,而且還想要殲滅德軍的部隊。
所以這一切的一切促成了杜美羅總統做出了分兵的決定。
儘管這受到了貝當元帥等人的反對,不過政府並不打算一而再再而三地妥協。
最終一封電報通過維希發往了阿登地區。
戴高樂接到這份電報時隻得歎了一口氣,他知道法國高層還是沒有擺脫他們的自大。
不過他隻是一個少將,沒有反對的權力。
所以他隻得下達了分兵的命令。
3月15日,北方集團軍一分為二,開始朝著相反的方向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