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西克特的傑作,這位老將軍卸任後依然留給了國防軍大量的遺產。
在德法戰爭爆發後,這批士兵就返回了柏林地區進行集結。
現在英國鬆開了對德國的限製,國防軍立刻組建了十個師的部隊。
隻要列裝完畢,他們立刻就能開赴戰場。
裝備武器和開進到前線預計要大約一周的時間,這批部隊大約十個師會被投入到隨後的反擊當中去。
他們將首先解除法軍南下部隊對於a集團軍的威脅,隨後幫助a集團軍擋住正麵的衝擊,為魯爾區解圍的順序則排在最後。
德國的高層意識到了哪個戰場才是決定性的因素,所以他們毫不猶豫地把自己能動用的全部力量全部投入到了反擊當中去。
而法國的政府就沒有如此的遠見,他們犯了跟希特勒一樣的錯誤,在最關鍵的時刻選擇了分兵,這削弱了法軍的力量。
4月,南下的法軍不斷推進,空虛的西部城市沒有給他們造成任何的阻礙。
他們一路順利地前進,直到接近了曼海姆。
在那裡,他們跟前來阻擊的德國國防軍的預備隊大約三個步兵師撞上。
德軍並沒有打算跟數量多於自己的敵人打野戰。
由於時間倉促,來不及構建陣地,於是他們在簡單交火後乾脆退入城中固守。
法軍發動了幾次嘗試性的進攻,不過德軍很快就給他們上了一課。
無數的狙擊手和隱蔽的機槍陣地給攻入曼海姆的法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攻勢僅僅維持了一個早晨便由於傷亡過大而不得不停止。
斯特拉瑟之前在負責組建國防軍時就給他們下達了研究如何在城市中進行巷戰的命令。
一戰時國防軍缺乏對於巷戰的經驗,因為那個時候他們的作戰條件基本上都是野外。
歐洲的軍事思想基本上都是禦敵於國門外,因為大家都不希望把自己的城市打成一片廢墟。
不過在沒有良好的野外工事的情況下,退入城市打巷戰便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斯特拉瑟相信巷戰能夠給敵人造成巨大的傷亡,至於重建的資金總比拿去賠款好。
曼海姆的居民已經被提前疏散了,現在這座城市裡麵隻有德國的第三、五、七步兵師。
他們由榮格大將統一指揮,其中第三步兵師的師長還是我們的老熟人馬克少將。
他們被告知要在曼海姆阻擋敵人一周的時間直到德軍新組建的師到達戰場。
此外,他們的援軍還有從東普魯士邊境調集過來的五萬人,他們到達戰場的時間會更早一些。
不過具體是先為曼海姆解圍還是先為a集團軍解圍要視戰場的情況而定,因為哪一處戰線崩潰對德國來說都是不可接受的後果。
法軍在經曆了開始的挫折後包圍了曼海姆。
他們派出使者試圖用法國政府內宣的那一套來勸降城內的德軍,不過自然是失敗的。
派出的使者反而遭到了德軍的羞辱,從他回來時狼狽的樣子就知道被嘲諷的很厲害。
曼海姆的德軍當然沒有理由投降,他們得到的命令就是堅守七天而已。
他們隻要在這裡擋住法軍七天,他們不需要思考如何突圍,因為後續有援軍會為他們解圍。
他們也不需要擔心和外界的聯係被切斷,因為他們攜帶的補給還有城內的資源足夠他們堅守七天。
看到勸降無望,沒有辦法,法軍隻得硬著頭皮進攻。
他們無法放任三個師在自己身後不管而直接繞過他們繼續進攻,所以他們派出了大量炮兵部隊展開了對曼海姆的轟擊。
無數的建築毀於一旦,法軍對此的解釋是由於城內有守軍在抵抗,所以這些建築不再受特彆軍事行動條款保護。
這自然成為了戈培爾宣傳法國暴行的絕佳材料,他利用前線戰地記者拍攝的照片在國際上大肆抨擊法國人攻擊了民用建築。
對此法國的外交官則是矢口否認,雙方又開始了新一輪口水戰。
與此同時,在魯爾區的戰鬥也打響了。
北方集團軍北上的部隊本該更早地發動進攻,不過他們隻是悠閒地朝魯爾進軍,速度快的跟蝸牛爬似的。
他們用了和南下部隊相同的時間走完了對方一半的路程,在戴高樂對曼海姆發起猛攻的時候,他們才慢吞吞地發動了對魯爾區的攻勢,在那裡抵抗他們的則是德國的民兵部隊。
總之,法國通過阿登森林進攻德國的計劃是一招妙棋,也是一處昏招。
決定這一手棋是天才的構思還是愚蠢的選擇則是要看戰役的最終結果了,這對於雙方來講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