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選日本。”
斯特萊斯曼毫不猶豫地回答。
“為什麼?”
“很簡單,如果是選擇一個長期的合作對象,那麼中國自然是一個優質的選擇。
他們擁有廣袤的領土、無儘的資源,假以時日,讓他們發展起來。
那麼中國就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
我們德國多餘的產品就可以傾銷到中國市場,有了這麼大一塊市場我們的經濟將會更上一層樓,至少短期之內沒有崩潰的風險。
但問題是,我們現在需要準備接下來緊迫的戰爭。
按照預計,我們最遲三年內也要發動戰爭。
作為軍事上的盟友,中國顯然是不合格的。
他們的前一任政府打輸了甲午戰爭,他們的海軍跟空軍近乎為零。
他們也沒有完備的工業生產體係,軍隊的武器不能做到自給自足。
事實上,這次上海附近的軍事衝突如果不是他們購買了我們大量的德國武器,恐怕很難取得勝利。”
“哎,話不能這麼說。
決定戰爭的不是武器是人。
如果中國不想打贏這場戰爭,那麼給他們再多武器都沒用。”
雖然有抄襲的嫌疑,不過斯特拉瑟還是把這句話給翻出來了。
“話是這麼說,但是農業國跟工業國之間的戰爭幾乎沒有懸念。
日本再怎麼說也是一個工業國,武器能做到自給自足。
但是中國所有的武器都隻能依靠購買,他們部隊要是裝備打完了也不能得到補充,跟一次性部隊沒什麼區彆。”
雖然斯特萊斯曼不是軍人,但是最基礎的軍事知識他還是知道的。
你手中沒有槍,人再多又有什麼用呢?
“此言差矣,中國是缺乏裝備,但是他們不缺人啊。
如果我們給他們足夠的武器,他們是不是就能打贏日本了?”
“那有兩個問題,第一是我們這麼多的武器,中國有足夠的外彙來買嗎?
第二,如果日本要封鎖我們跟中國之間的交通線應該怎麼辦?”
“第一個問題非常簡單,中國沒有錢可以拿資源跟人來換。”
二戰時期,中國就是拿鎢跟德國換裝備,現在自然也是可以。
中國還可以把一批青壯年借給德國來解決德國的人力問題。
斯特拉特知道,中國人的特點,吃苦耐勞,服從命令都是乾活的好料子。
按照法肯豪森的信息,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非常低,許多人連飯都吃不飽。
一般德國人無法接受的一周72小時工作時間中國人能夠接受,隻要你給予他們足夠的食物就行了。
“至於第二個問題,我們可以跟日本進行談判。”
雖然斯特拉瑟更傾向中國,不過日本對德國來說也是非常有戰略價值的,他們可以牽製美國人的精力。
至少他們在亞洲的擴張威脅到了英美,日本再怎麼說都不可能投入到英美的陣營當中去。
所以說此時德國也不應該跟日本交惡。
“我們可以拿一些他們想要的東西進行利益交換嘛,兩頭賣東西才是最賺錢的。”
斯特拉瑟嘿嘿一笑,他已經準備好如何坑日本人一筆了。
況且實在不行的話,大不了他就通過蘇聯運輸。
西伯利亞鐵路再修一條通往中國境內不就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