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你的意思。”
基洛夫閉上了眼睛,再次睜開時隻剩下了堅毅。
過去他已經見證了太多人的離去了,心裡承受能力已經強了許多,自然不會如斯大林去世時那也哀傷了。
況且現在他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
基洛夫調整的速度很快,當天下午他就開始了工作。
首先他要求內務部徹查有關圖哈切夫斯基死亡的原因。
內務部迅速展開了調查,但是無論怎麼查都沒有進展。
隻是確定圖哈切夫斯基的座機是因為內部炸彈爆破所以墜毀的,但是至於是誰安裝的炸彈,一無所知。
似乎冥冥中有一雙大手在阻止基洛夫探尋真相。
當然,斯特拉瑟也沒有忘記此來蘇聯的目的。
在烏克蘭方麵軍被整肅之後斯特拉瑟提出了同蘇聯解放波蘭的方案。
大致上跟曆史上的莫洛托夫—裡賓特洛甫條約有關波蘭問題的條件一樣。
斯特拉瑟提出,德國和蘇聯沿著那累夫—維斯瓦河—桑河一線分區占領波蘭,德國占領波蘭西部,蘇聯占領波蘭東部20萬左右平方乾米的領士。
德國將首先對波蘭發起進攻,蘇聯可以視情況加入戰爭。
但是期間蘇聯必須無條件向德國戰爭所需要的資源。
這個條件對蘇德雙方都有利。
德國免費獲得了稀缺的戰略資源,蘇聯則得以有更多時間整肅他們的軍隊,還可以不戰就獲得波蘭的領士。
基洛夫對此表示滿意,不過基洛夫對於進攻波蘭是否會影響蘇德兩國在其他國家共產黨麵前的形象提出了異議。
基洛夫認為這種行動雖然是以解放的形式去進行,但是有可能會被視作侵略,特彆是波蘭人。
好在斯特拉瑟也是能說會道。
斯特拉瑟表示你放心好了,我們這是解放波蘭。
德國隻是尋求國家統一,至於蘇聯則是為了摧毀資本主義。
如果蘇聯過意不去可以跟波蘭簽訂協議,蘇聯是為了解放波蘭而占領波蘭,對波蘭領士沒有任何渴望。
在同資本主義國家的戰爭結束之後蘇聯軍隊將會退出波蘭。
這樣就沒有道義上的風險了。
至於戰爭什麼時候結束,當然是摧毀所有資本主義國家之後才算結束。
作者題外話感謝書友ogvh的3張金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