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程序,全國清查一遍,這數字才能報到中樞,最少也在正統二年了。甚至報上來的數字,也是粉飾過的。
很可能還沒有這種估計準確。
這也是大明朝的痼疾了。
大明朝各種統計數字,從洪武之後,大體沒有一個準確的。
太皇太後也沒有想到,局麵已經到了這種地步。
各地百姓逃亡之事,在不知道多少地方官的奏疏之中,太皇太後是能看見的。所以宣德年間,在太皇太後的影響下,宣宗皇帝就有不少減免賦稅,安置百姓的舉措,其中有名的就是對江南重賦的調整。
杭州知府況鐘,奏請減免杭州賦稅一百多萬石,讓杭州百姓感恩戴德了好幾百年,稱之為青天。
這種大規模減輕民間負擔,與太皇太後罷一切不急之務的政治觀點,是一而二,二而一,互為表裡的。
太皇太後知道民間疾苦,也知道最近各軍實力有些不如當初了。但是具體的卻不大了解了。萬萬沒有想到,逃兵之數,居然有一百二十萬之多。
太皇太後吃驚非小。隻是心中如何吃驚,臉上一點不漏。
朱祁鎮也沒有細究,繼續說道“朝廷想要北伐,不整頓軍務是不行的。”
太皇太後聽了,皺眉說道“整頓軍務?”
太皇太後是靖難一起走過來的,太明白整頓軍務的風險了。一旦出了錯,江山都為之動搖。她強忍著訓斥朱祁鎮之心,心中存了,讓朱祁鎮栽個跟頭,好讓朱祁鎮知道,他固然聰明,但是天下並非沒有英才的。
可見,朱祁鎮不知不覺之間表露出來的穿越者的優越感,成為太皇太後看來朱祁鎮最大的毛病所在。
朱祁鎮說道“孩兒其實與於謙,還有張忠分彆討論過,如果想重整軍備,最好的辦法,將屯兵改為募兵,在衛所之外,另起爐灶。從衛所之中,挑選精乾之士,再從民間征召敢士之士為國家所用。”
太皇太後聽了,微微放鬆,說道“倒也穩妥。”
朱祁鎮這個辦法,並非是什麼好辦法。
但是最大好處就是穩妥了。畢竟朱祁鎮是在做加法,而不是再做減法,雖然而今整體上來說衛所軍戰鬥力下滑的嚴重,但是整個衛所體係還是有戰鬥力的。
朱祁鎮苦笑說道“這是如此一來,朝廷的錢糧就不夠用了。所以孩兒,隻能將這辦法放棄。孫兒查看了,本朝曆代的歲入,發現歲入最高的,卻是在洪武年間,之後,幾乎是每況日下。”
“孫兒百思不得其解。”
“從洪武以來近五十年,天下承平,百姓安居樂業,為什麼歲入不如當初,固然有太祖皇帝之令,但是而今卻也不能死守律令。”
“娘娘,素知民間疾苦,朝廷雖然屢屢免稅,但是朝廷免的賦稅,能讓百姓受益嗎?”
太皇太後聽了,輕輕一歎,說道“這都是於謙告訴你的。”
朱祁鎮說道“有些是,有些不是,有些是錦衣衛報上來的。朝廷免稅,各地百姓扔要交稅,或者是縣令貪墨,或者是糧長貪心,朝廷的恩惠都被此輩吞了,而假借征糧為名,敲詐拉索,無惡不作,固然有一兩糧長有良心,但是大部分糧長都是民間惡疾。”
太皇太後對於謙又高看一眼了。
這民間的情況太皇太後知道是知道,但是總就是身在九重,不是親民官,不如於謙知道那麼清楚。
在太皇太後看來,於謙才來皇帝身邊幾天,皇帝的見識就大有長進,卻忽略了,她小半年時間沒有與朱祁鎮細談了。
朱祁鎮每日都更加深入的了解這個時代。絕非於謙一人之功。
但是太皇太後不在乎,她心中暗道“於謙是一個信得過的,有於謙在皇帝身邊,將來皇帝即便有些差錯,也有人勸了。”
她微微一笑,道“你準備怎麼辦?”她心中對朱祁鎮更信任了幾分。
朱祁鎮聽了太皇太後的話,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了,沉默了一會兒,說道“孫兒不知道。這裡千頭萬緒的,各種情況,孫兒了解的情況也是支離破碎的,南北各地又有不同。到底該怎麼做?孫兒一時間想不明白。”
太皇太後微微一笑,說道“好,你不明白就對。你如果像那一日一般,給說出一個計劃來,我反而要好好教訓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