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胡濙本身來說,他根本不想反對朱祁鎮。
畢竟胡濙是看著朱祁鎮一點一點長大,他知道當今不好惹。而且他一心放在養生之上,已經多次向朱祁鎮請辭了。
如果朱祁鎮準了他,說不定胡濙就要在武當山做一道人了。
隻是朱祁鎮見胡濙鶴發童顏,行動之間,比尋常年輕人還敏捷多了。自然是不肯放他走。
朱祁鎮覺得,胡濙在政治上沒有企圖。讓胡濙管著禮部,最少禮部也少找朱祁鎮的麻煩,否則換一個想在朝廷上建立名望的大臣,朱祁鎮就煩惱多了。
畢竟,朱祁鎮本身是一個不太在意禮節的人。
但是宮中更是繁文縟節多,如果真挑朱祁鎮的毛病,朱祁鎮處處都是毛病。禮部尚書在禮法上挑皇帝的毛病。
皇帝還沒有辦法。
朱祁鎮一心一意要將胡濙放在大學士的位置上養老了。就是胡大爺在大學士的位置上,每天來內閣簽到就行。
反正胡濙當了幾十年禮部尚書了,對禮部的事務,閉著眼睛都能處理好。而且禮部都是清水衙門,除非是科舉年,否則真沒有什麼事情。
胡濙似乎也參悟出來朱祁鎮這一層意思。如果不是這一件事情,牽扯到禮部
,胡濙也不會出來說話。
但是胡濙出來說話,僅僅是開了一口頭。
在他想來,後麵有人該接著說,畢竟楊溥雖然不錯,但是封文正,有些太離譜了一點。要知道從大明開國到現在,還沒有一個文臣獲得這個諡號的。
有人說方孝孺諡號文正,但是方孝孺這個諡號乃是南明追封的。最少在這個時間段之內,是一個也沒有的。
楊溥怎麼看,都是承擔不起這個名號的。
隻是胡濙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生了。
每一個人出來說話。
原因很簡單,內閣七個人之中,現在空缺一位,張輔是不會在這件事情上發言的,胡濙已經說過了,剩下五個人之中,曹鼐剛剛得了楊溥遺贈。成為內閣首輔。怎麼也要念楊溥的好。這一件事情,或許有些不大合適,但是他不適合說。
而馬愉,高穀,都是楊溥的學生的,麵對這樣的局麵,他們自然要閉嘴了。讓他們違心讚成,卻是有一點難,讓他們極力反對,更是不可能。
畢竟是自己的老師。
至於王直見所有人都不說話,他說話有什麼用?
他剛剛被朱祁鎮給懟回去,也不願意再惹怒朱祁鎮了。
這也是內閣之中,缺少一個核心的表現。
朱祁鎮說道“既然大家都讚同,這一件事情就定下來了。”
隨著這一聲令下,大明第一個文正公,就此出爐了。
楊文正公這四個傳了出來,幾乎滿朝文武一片嘩然,不少人都上書反對,楊溥與這兩個字實在是不相符。
朱祁鎮將這奏折集中在一起,在某日早朝之中,道“楊溥輔弼之功,傳道之德,朕願意以師禮待楊溥。文正諡號,不足以言楊公之德萬一,從此滿朝文武不許再議此事。”
此言一出,不出旬日就傳遍天下了。
一時間,楊溥與當今君臣知遇之情,被寫進了話本之中。幾乎可以比漢昭烈,與諸葛武侯了。特彆是楊溥死後被封為文正的同時,也葬入皇陵。更是文臣莫大的榮幸。朱祁鎮還下令在石首為楊溥建立祠堂。各種恩典加在一起,更讓感歎君恩之厚。
朱祁鎮這舉動,抬高了楊溥的同時,也變相抬高了自己。特彆是朱祁鎮將很多功勞都加在楊溥身上,甚至民間的名聲,楊溥有超過楊士奇的趨勢。
三楊泉下有知,或許萬萬沒有想到,跟隨他們大半輩子的小老弟,在生命最後幾年,有後來居上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