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看出了瓦刺的虛弱。
所以,雖然大明的處境並不是太好,但是打得過瓦刺,還沒有什麼問題。
想想就知道了。
太宗皇帝的時候,可是北打蒙古,南打交趾,每一地都動用幾十萬大軍,還有下南洋,修建北京城。
朝廷當初出征的時候,其實也沒有用儘全力。
雖然不是最好的情況,但是在張輔看來,沒有什麼不能打的。而且這一戰的勝負最重要的在什麼地方?
在前線?
不,張輔覺得在宮廷。
張輔也是看著朱祁鎮長大的,對朱祁鎮軍事能力,也是很清楚的。
即便朱祁鎮每天起來鍛煉身體拉弓射箭,但是朱祁鎮的軍事能力有幾分,如果上陣殺敵,大概是一個合格的士兵。但是領兵打仗,心思太多太雜。不經曆練,實在不是一個合格的將領。
他最怕的就是朱祁鎮親征,即便不親征,瞎指揮也是很大的麻煩。
所以,張輔一邊講解策略,一邊想辦法拍馬屁,最好讓皇帝聽的舒服,隻要皇帝不想來的突發奇想,這一戰就贏了三成了。
朱祁鎮聽了英國公的話,心中沒有一點波瀾,因為英國公的方案這麼多年都沒有變過。他說道“成國公出兵口外,朕是放心的,但是朕擔心,瓦刺這一次南下,恐怕就不是宣大一處了。”
英國公說道“遼東有曹義,海西有焦禮。甘肅有任禮,此輩都是能征善戰之輩,瓦刺大軍而來,也足為陛下守之,故而不管瓦刺幾路而來,決戰之地,就是宣大口外之地。”
朱祁鎮說道“宣府令郭登守之,大同領楊洪守之。為成國公後備,傳令各鎮,謹守邊牆,不得出塞。國公以為如何?”
朱祁鎮對與瓦刺怎麼打,已經反複思量過不知道多少次了,這一次與其說是商議,不如說是通氣。
之前是商議,不過是局限於頂層幾個人而已。
這一次卻將這個決策擴散開來。
其實朱祁鎮在決斷之中,其實也存了一點小心思的。
雖然英國公說必勝,但是朱祁鎮對瓦刺還是有一點陰影的,所以在安排之上,將自己的人留在二線,不參與口外決戰。
楊洪,郭登兩個人,鎮守宣大。保定侯孟瑛不參與出征,自然要留守京師的。
可以說在成國公出征之後,北京的留守軍隊,卻是朱祁鎮可以如臂使指的嫡係人馬。
如果成國公勝了自然不用說了,如果說成國公敗了。
那麼,朱祁鎮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將成國公一係將領給打落塵埃,三楊代表的洪宣輔政集團,已經退場了,太宗皇帝留下的靖難勳貴集團,也到了退場的時候了。
不過,朱祁鎮本意上還是希望成國公能打贏的。
畢竟,朱祁鎮而今早就不急了。
反正時間在他這裡,英國公快七十了,成國公也六十多了,他們弟子不能說多不成器,隻是說普普通通的。
熬死了他們,靖難勳貴還有什麼不好拿捏的。
時間會給每一個人一個答案,朱祁鎮隻需等這個答案就行了。
隨即朱祁鎮分配任務,京營號稱五十萬人馬,但是之前也說過。大明衛所軍缺額近三分之一,這五十萬大軍自然是一有水分的。
其中山東河南衛南直隸衛所軍,都被征召在河南大工之上了,也就是七萬班軍是沒有了。
剩下四十萬,其中缺額沒有三分之一,但也有好幾萬人馬的缺額。
也就是說大明京營實際人馬,在三十五萬上下,這還是朱祁鎮這幾年一直盯得很緊的緣故。
這一次分配十五人馬,神機營一部,五軍營一部,乃至全部三千營出動。
不過,大軍出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裡不過是先準備起來,等瓦刺那邊的動靜之後,再決定大軍什麼時候出京。
安排好了這一切,朱祁鎮好像想起了什麼,傳令從福建都司調集三萬兵馬從海路入京。
方瑾一直在福建整頓兵馬,上奏說頗有成效,朱祁鎮要看看。
他當然不是要檢閱。畢竟他也檢閱不出來什麼,他是要看福建兵在戰場之上的表現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