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就是這些作坊的地皮了。
如果知道熟悉北京地名的人都知道,北京有很多地方叫某某場,這些場大多都是為宮中供應的,比如大有名氣的琉璃廠。
這些場或在城內,或在城外,都是當初規劃北京城的時候,一起規劃的。
那是幾十年前了,當時北京與現在的北京可不一樣。
隨著承平日久,北京的人也越來越多,京城居大不易,這房價就水漲船高了。
現在看來,這些工坊所在,都是黃金地帶。哪怕僅僅是將工坊推平了,在原地建一個宅子,也能值大價錢。
所以這種種原因,這些工坊賣出,三百萬兩,還是少說了的。
特彆是在地皮這一塊,如果細水長流,說不定收益更大。
劉定之自然也是給自己的留有分寸。
朝廷雖然雖然財政緊張,但並非一點錢也沒有,有這三百萬兩打底。再湊借一點,出兵的軍費大抵就有了。
軍費問題一解決,武英殿之中,就變成快樂起來了。
下麵的問題,就是商議出兵的人選與數量了。
朱祁鎮問孟瑛。孟瑛說道“陛下,遼東鎮隻需派一個軍過去,就足夠穩定局麵,而再抽調一兩萬,去海西,海西就不會有失,大抵五到七萬之間,就足以維持局麵。”
朱祁鎮說道“如果朕想要給也先一個狠
的需要多少兵馬?”
孟瑛一愣,苦笑說道“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陛下讓老臣說,老臣也不知道該從何說起。”
朱祁鎮明白,打仗的因素太複雜了,哪裡是單單增兵就能打勝仗的。但是朱祁鎮也知道,雖然增兵不一定保證打勝仗,但是增兵之後,打勝仗的幾率,要高一點。
朱祁鎮想了想說道“既然如此,中軍留守。其他三軍出動,石亨熟悉海西,讓石亨先行馳援海西,負責海西戰事。以楊洪為主將,郭登為副將,增援遼東,負責遼東戰事。”
“陛下。”劉定之說道“如此三百萬兩估計不夠。”
朱祁鎮說道“朕再出內庫,不過戶部也要想辦法。”
朱祁鎮內承運庫幾乎到了曆史最低水平了,不過三百萬兩上下,再出內庫,朱祁鎮就真要緊衣縮食,大量裁剪宮中人員了。
朱祁鎮相信,一個平日運行良好的財政體係,在關鍵時候,是能榨出錢的,隻要不一直榨就沒有問題。
畢竟與明後期的幾個皇帝相比,朱祁鎮的財政已經幸福的是他們無法想象的了。
朱祁鎮關鍵時候,有豁出去的勇氣,如果不是朱祁鎮不想再經曆一次京城兵力不足的窘狀,他都敢將其餘四軍都放出去。
畢竟說起來北京還是十二萬城防軍的。
隻是估計朱祁鎮願意,其他人也不會願意的。
朱祁鎮說的斬釘截鐵,其他人隻能同意。
石亨說道“陛下,臣有一言。”
朱祁鎮說道“說。”
石亨說道“海西太遠了,再加上道路南行,各軍步騎皆有,趕到的時候,估計黃花菜都涼了,而今救人如救火,臣以為當抽調各軍騎兵,以臣為先鋒,先到海西,其餘步卒,再慢慢行軍不遲。”
朱祁鎮看向孟瑛。
孟瑛說道“可以,中軍留守,也可以將中軍的騎兵也換給石亨。”
以馬三步七的原則,每軍都有一萬五千騎兵。石亨將步卒留下來一萬五千補充到正中軍之中,而後將剩下的兩萬步卒留在後麵,帶著三萬騎兵,當天就離開了北京城,途徑山海關,遼東先到海西。而楊洪與郭登第二天出發,跟在石亨的後麵馳援遼東。
如此,瓦刺主力,與明軍主力在正統十四年之後,再次碰撞。四年前的新仇舊恨,要重新清算。
這一次碰撞的地方,就是在海西與遼東。
誰勝誰負,還是未知之數。
不過,朝鮮戰事已經進入尾聲了。漢城之戰,到了要見分曉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