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即將手中一疊文書雙手捧上。
朱祁鎮說道“你且坐吧。讓朕看看。”
朱祁鎮接過文書,手上微微一沉,心中也微微一沉。就知道他小看了其中內情。
無他,這些文書大抵有一兩寸厚。宮中所有文檔都是用標準的館閣體來寫,即便字體很小,也比後世五號字體大上一倍有餘。再加上宮中用紙,自然是極好的。但也比後世的紙張微微厚上一點,畢竟後麵毛筆用墨比較多。
但是即便如此,這一兩寸厚的文檔,也少說有十幾萬字,乃至於更多了。
如果大藤峽的問題,僅僅是一些少數民族百姓,不服王化,常居在山中,時不時下山劫掠。
朱祁鎮就不會看到這些長篇大論了。
而且,聽王裕所言,也就是這很多都是舊檔,也就是錦衣衛早就查明了,感覺不對,隻是朱祁鎮不重視而已,所以沒有呈到朱祁鎮的案頭之上。
朱祁鎮翻開細細看了起來。
這裡麵有相當一部分,是整理從太祖以來關於廣西大藤峽的事情。朱祁鎮可以看出來,第一次所謂廣西瑤亂,乃是洪武八年。
而且並不是一次,洪武八年,洪武十四年,洪武十八年
,有三次作亂。還有太祖皇帝對這一件事情批示。
大體上示之以寬。不為深山老林之中的瑤族百姓,而勞師遠征。隻要上下安堵,各守其界也就行了。
這個思想,也就從大明開國到朱祁鎮現在,一直秉行的的思想。
隻是,為什麼大藤峽的亂子,越來越大了。
甚至到了能夠攻克縣城的地步?
朱祁鎮細細翻閱一遍,看了好一陣子才明白。
時過境遷,太祖皇帝之法已經不能用於今日了。大藤峽已經不僅僅是大藤峽的問題了。而是很多問題糾纏在一起了。
形成了一個極其複雜的局麵。
朱祁鎮深吸一口氣,心中也猶豫起來了。
再次想起韓雍與柳溥各自的意見,朱祁鎮也不知道誰對誰錯了。
廣西局麵是夠複雜了,更何況還要關係北征大計。這事情就更加複雜了。
朱祁鎮心中一個念頭冒了出來,暗道“如此情況,廣西非出大事不可。”
朱祁鎮理解之中的大藤峽問題,乃是洪武年間的大藤峽問題,就是山民與編戶齊民的百姓之間的問題。
但而今卻不一樣了。
首先,交通問題。
大藤峽在什麼地步?
狹義的大藤峽乃是潯州西北的一段河道。這一條河在上遊稱柳江,中遊稱黔江,下遊稱潯江。
彙入西江之中。
而大藤峽就是指黔江中一百六十裡的河道。
這一段河道在崇山峻嶺之中,蜿蜒曲折。中間更是有一根大藤,大如鬥,兩岸百姓可以通過大藤來往。
故而稱之為大藤峽。
相比大家也能看出來了,能在大藤之上來往的,決計不是漢人百姓。
這條河,正是廣西東部到廣西西部的交通要道。更加要命的是,這還關係到一個問題,那就是食鹽問題。
大明的廣西其實並不沿海。
所以廣西要吃廣東鹽。
大明在鹽法改革,推行曬鹽法之後,鹽業大興。但是在廣西還是一個缺鹽的地方。比廣西百姓更缺鹽的人,就是居住在山中的山民。
畢竟人沒有鹽是不能活的。
而這一段江麵上來往的都是運鹽的船隻,這些山民會怎麼做?也就很清楚了。
有人大概會說他們為什麼不買鹽?
這些在山民,或者說瑤族,如果能有錢賣鹽,他們也合法的身份去賣鹽,他們在政府眼中是黑戶,是賊寇。
而鹽業關係很大,鹽道不通,廣西各地土司都受不了了。
這由引發出另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