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貞代表刑部發表的意見,就是決計不允許官員贖刑,重申祖宗從嚴治吏之法。
朱祁鎮更是規定官員犯罪一律不適應贖刑。並將這一條歸入《大明會典》之中。
也算是剛剛開始修的《大明會典》之中,所修的第一條。
既然確定這個原則。剩下的幾十個官員,有一個算一個都沒有什麼好下場,有幾個處死,秋後問斬,大部分都是流放東北。
雖然大明局麵上,有這樣那樣的困難,但是大體還在朱祁鎮的掌控之中,但是很快就有一件不在朱祁鎮掌控之中。
韓雍之母,總就沒有熬過幾個月,已經病逝了。
朱祁鎮雖然留心此事,但是總就不能讓韓雍見她最後一麵,從廣西到北京實在太遠了。
如果是這一件事情,還在朱祁鎮的預料之中。
另外一件事情,就出乎朱祁鎮預料之外了。
這一件事情,乃是安南內亂。
安南黎家內亂,對朱祁鎮來說乃是天賜之機,朱祁鎮很想複製滅朝鮮之計。隻是廣西卻內亂紛紛,廣西不定,朝廷不可能進攻安南。
安南後黎朝開國之主。就是黎利。
黎利就是將大明驅逐出安南的安南國君。
黎利死的時候,兒子黎元龍才十歲,黎察輔政,上演一處幼君與權臣之間權力鬥爭。自然是黎元龍將黎察給除掉了,然後也順便將自己原來的皇後以及太子給廢掉了。
但是黎元龍也沒有想到,自己也活不長。死去的時候,也不過二十多歲。
說起來,黎元老雖然比朱祁鎮大上幾歲,但也算得上是同輩人了。
他死後,兒子黎邦基才兩歲,由他的母親阮氏英與權臣鄭可。
安南太後阮氏英也是一個人物。他在位期間,總體上保持安南國力強盛,甚至對占城侵占。甚至也將權臣鄭可給撤下來了。
對內對外,都保持了安南蒸蒸日上的趨勢。
隻是這卻給了廢太子黎宜山政變,殺死黎邦基。而阮氏英更是為了避免落在黎宜山的手中,令身邊的侍女殺死了自己。以保全名節。
這就是朱祁鎮現在要麵對的局麵。
朱祁鎮很早就在安南安插了暗探,更是探明一件事情,那就是阮氏母子秉政十幾年,深得人望。
黎宜山突然發動政變,固然一朝得了先手,但是實際上,安南內部並不是太和諧的,中樞與地方對黎宜山都是破有微辭。
也就是說,黎宜山的政變,是安南之亂的開始,而不是終結。
如此一來,就給了朱祁鎮更多的機會。
讓朱祁鎮忍不住蠢蠢欲動起來。
雖然朱祁鎮有些感歎,如果安南內亂晚來兩年就好了,但是即便如此,朱祁鎮也必須改變對廣西的政策。
之前對廣西問題,是以長治久安為要,不求勝於一時,謀求長治久安,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韓雍在廣西下的功夫,更多是笨功夫,比如分化瑤民內部,比如安置俘虜的瑤民在大藤峽山外屯耕,從山民變成大明編戶齊民。
比如在大藤峽西側,建立直屬於朝廷的府縣,而不是全部委托給土司。
甚至有修建深入大藤峽的道路,隻要這樣基礎工程的建設,才能一步步讓大藤峽之中的山民成為大明的子民,也讓從洪武年間就延續到而今的亂事,終於有終結的時候。
隻是這些措施,本來就慢。更不要說,在大藤峽中侯大苟的騷擾。乃至出擊周圍各府縣,進展更是緩慢。但是一旦達成,就是萬世不易之根基。大藤峽之亂,就不定而定了。
釜底抽薪,總是要比揚湯止沸要慢。
但是而今不一樣了。
安南的情況,局麵的變化,乃至於朱祁鎮心中渴望,不允許朱祁鎮再拖延下去了。
朱祁鎮立即就此事召見了內閣大臣。
錦衣衛的情報,幾乎同步了內閣大佬們。這一件事情瞬間壓過了《大明會典》,成為了內閣的工作重心所在。
隻是這一件事情,放在不同的眼中,就有不同的看法。內閣之中對這一件事情,內部就沒有一個統一的意見。
隻能在朱祁鎮麵前較一個高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