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是長遠考慮。不是他治不了這些強悍的丞相,而是他擔心後世子孫做不了這樣的事情。
就好像而今。
不管是誰當內閣首輔,朱祁鎮擺弄他們,都是輕而易舉。
但是如果後世子孫會怎麼樣?如果不幸,有君主英年早逝,少主臨朝,該怎麼辦?
內閣之中七個閣臣包括了軍方,如果他們聯合起來,是足以廢立的力量。後世子孫該如何麵對內閣這個龐然大物,靠少府,靠東廠,錦衣衛,靠太監?
朱祁鎮而今這一套製度,其實是圍繞著朱祁鎮本人而製定的。或者說圍繞著一個有能力履行權力,執掌權力的君王而準備的。
但是大明之後的皇帝,都是這樣的嗎?
卻是未必的。
即便將來臣子不至於廢立君王,但是架空皇帝,讓他垂拱而治,卻是很容易的。真以為大臣們都是橡皮泥?
他們之所以是橡皮泥,是因為朱祁鎮能將他們捏成橡皮泥。但是後世子孫有這個能力嗎?
這是朱祁鎮從來沒有想過的問題。
因為很多人,很少想自己的死後的人。
一般這樣想的人都是老人。
隻是朱祁鎮看見而今的楊洪,想起當初初見楊洪的意氣風發,這一件事情忽然就掛在心上了。
但是該怎麼解決?
朱祁鎮一時間沒有方案。
從製度上確定,即便是一個年幼的不能履行責任的君主,也能掌控朝廷,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
朱祁鎮的改革是將大明朝廷向近代化變化,要讓大明朝廷更高效化,專業化。這樣反過來,也要求執掌這個國家機器的人,也要有相應的能力。
要求很高的。
如果要適應一個年幼不能履行責任的君主,根本是與朱祁鎮的改革思想背道而馳。
這個問題,本質上是一個選擇的問題。
是選擇朱氏皇朝的千秋萬代?還是選擇大明朝廷的近代化,現代化,工業化?
朱祁鎮一時間猶豫了。
他對楊洪說道“朕知道了,朕會好好想想的。”
楊洪是真正的忠臣的,不過他忠誠的是朱家。未必是大明。
此刻楊洪的精力也消耗的差不多了。
朱祁鎮隻能給楊洪壓壓被子,就出來了。
回到宮中,朱祁鎮在思考楊洪給他帶來的問題。
其實他已經感受到了。
對於承擔大明政務,就是朱祁鎮也有一些力不從心了。
不是朱祁鎮的能力不足,而是隨著各種事務的推進,大明朝廷吏員改革之後,管理也就越精密。
以一人治天下,這種模式,從根本上是維持不下去了。
近代之後,君主製度在全世界範圍之內,完全失守。即便保存下來,也大多變成了吉祥物,這恐怕就是關鍵。
就是給你權力,這權力之大,讓你管事,一個人能管過來嗎?
君臣之間的博弈,看似是君主占據優勢,因為從各種製度上,來保證了君主的權力,但這種權力,是皇帝單獨麵對一個臣子的時候。
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
君主從來是孤家寡人,他要麵對卻是無窮無儘,從全天下之中湧現出來的精英,即便是拿下一個,還有一個。
朱祁鎮麵對過,三楊,曹鼐,周忱,陳循,李賢,於謙,劉定之,這樣即使合作夥伴,又是對手的大臣。
但是這幾十年,也是朱祁鎮年富力強的幾十年。
而今,朱祁鎮已經四十歲了。
雖然精力不比年輕的時候差多少,他會老去,會死的,君王會更新換代,但是臣子們卻依舊是無窮無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