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我,得河北。
不信我,就永遠失去河北三鎮,國土淪喪,拱手於人。
杜預當頭棒喝,一下子將太後打沉默了。
一問一個不吱聲。
太後過去“攘外必先安內”“棄用杜預重用李泌”的想法,是權術、權謀,是帝王心術。
但杜預當著天下人,連珠炮般給了太後一個閃電五連鞭,讓她當麵回答這五個問題——你如此提防、猜忌我,還想不想要大唐的榮光?恢複大唐榮耀?
若不想,那好,你馬上下旨免去我的職位,解除我軍權。一切責任,在你。
若想,你就全力支持我繼續北伐,我給你拿回失去的國土。
杜預乘勝追擊,繼續書寫奏折,才氣乾雲聲震九霄。
“難平者,事也。群雄並起,十國爭霸,你方唱罷我登場,悵廖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儘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當杜預寫到“悵廖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時,才氣衝天,光耀東方,燭照萬裡!
連九天之上,文淵閣都被照的亮如白晝。
引得不少文淵閣文人,都不得不探頭探腦,查看這天象異常,由何而來?
杜預這話意思,世事難料,世上最難於判斷的是戰事,更是國運。命運蒼茫,誰主沉浮,所有的事都是這樣,很難加以預料。臣下隻有竭儘全力,到死方休罷
了。至於北伐究竟是成功是失敗,是順利還是困難,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預見的。
後出師表,文成傳天下!
當杜預收斂筆墨,寫下最後一筆後,這篇奏折光芒大作,紫氣衝天,直透九霄。
仿佛天地,都為之色變。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看到落筆,風雨為之感歎;看到詩才,鬼神都為之感動哭泣。
大唐,為之寂靜,萬民仰頭,沉醉沉思。
聖元十國,無論君王將相,士子農商,各個沉浸在後出師表橫空出世、筆落風雨的震驚之中,逐字逐句,品味咀嚼,陷入後出師表的沉鬱激昂情緒中,久久不能自拔。
鐵木真正在黃金大帳中,布置軍事行動,聽到空中傳來的後出師表,這位梟雄久久不語。
“悵廖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誰主沉浮嗎?”
曹操正在行軍,聽到後出師表後,麵色數變,慨然長歎道“哀哉,痛哉,惜哉。”
行軍司馬曹丕不解道“父王,何出此言?”
曹操歎道“此人大才,雄踞於世,可惜不是我大漢之人,不能為我所用,隻能做我之敵,甚是可惜,惜哉。對我大漢,乃是勁敵,絕非好事,痛哉。但此人功高震主,又注定不會有什麼好結果,英雄落寞,終究鳥儘弓藏,隻能歎一聲哀哉。”
曹丕冷笑道“此人不知進退,明明太後有旨,讓他放棄軍權,急流勇退,可保他榮華富貴。但他卻反其道
而行之,非要上什麼後出師表,以天下人的悠悠之口,逼迫太後同意出兵。如此一來,固然對大唐有利,但他卻被太後更加忌憚,將來是非死不可了。”
曹操搖搖頭,淡淡道“悵廖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如此胸懷天下、氣吞山河、鯨吞寰宇之大氣魄、大胸襟、大詩句,此人之才,又豈是進退之道、明哲保身、區區庸才所能理解?”
曹丕啞口無言,臉色憋紅,呐呐而退。
同樣的感慨,不光是曹操,各國的帝王、君王、梟雄、霸主諸侯,紛紛發出。
吳主,孫權“此文不僅是杜預臨行前上書的奏表,亦是其在當時情勢下所表露的鏗鏘誓言,傳一股忠貞壯烈之氣。”
蜀主“杜預,此人真乃當世英雄也。”
宋帝“鑿鑿有據,論點鮮明,無可反駁;層層疊疊,用語激昂慷慨,氣勢充沛,文情深沉!”
太後聽了後出師表,久久不語。
李泌急忙道“母後,此人花言巧語,萬萬不可聽信。如今河北已無強敵鎮守,兒臣帥軍出征,也能探囊取物,輕易拿回來。何必非靠他杜預一個中毒的病秧子不可?”
武士彠冷冷道“武親王,若蒙元派窩闊台、察哈台帥軍親來,或者鐵木真禦駕親征,你有把握能打敗他們?”
李泌一激靈,說不出話來。
他再狂妄,也不敢輕言自己能贏這些蒙元梟雄、猛將。
武士彠又淡淡道“聽
聞曹操對河北,也有染指之心,已經傾儘全力親自出兵。若武親王帶兵遭遇曹操、曹丕、張遼、徐晃,有把握能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