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複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杜預充滿感情,將【桃花源記】呈現在世人麵前。
半空中又傳來了司馬相如半聖的苦笑。
“老夫以為憋得夠久了,沒想到出來還是早了一點。”
“我獨愛那【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十國百姓,聽到杜預的【桃花源記】,紛紛沸騰了。
“這世界上,還有如此美好之地?”
“桃花源,唉,人人安居樂業,戶戶雞犬相聞,我怎麼沒這份福氣,能托生在桃花源中?”
“引人入勝!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十國天天戰亂,大爭之世,徭役賦稅沉重,壓得人喘不過氣!要是真的有桃花源,就好了。”
“一切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也沒有勾心鬥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那麼平和,那麼誠懇。”
“原來我們一切煩惱的原因,原來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
“是啊,沒有朝廷,沒有皇親國戚,沒有征伐戰爭,就沒有痛苦。”
“嗚嗚,如此大同社會,人間盛世、世外桃源,何時能夠實現?”
生活在亂世之中,
城頭變幻大王旗,十國百姓早已疲敝,厭倦至極、疲於應付。
這個幻想中的桃花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
無論是士農工商,無論讀書人還是漁夫農夫,都渴望這樣一個躲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以承載他們對理想社會的憧憬,以及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民心,就是天心,民願,就是天意。
十國百姓,民怨沸騰,沸反盈天。
人人都渴望無比,能親眼看一次,那杜預在書山學海親眼所見、文中描繪的【桃花源】,究竟是何等模樣?
這桃花源,不光是一處書山秘境,更是承載了人們對朝廷、戰爭、妖蠻、賦稅怨恨,渴望至極的人間王道樂土、逃離現實的秘境。
人人奔走相告,戶戶涕淚橫流。
“何時,究竟何時我們才能如杜案首一般,走入桃花源中?”
“此生深悔入亂世,來世願投桃源人!”
“寧做桃源狗,不為亂世人。”
“唉,杜案首體恤民生,悲天憫人,總能做我等心生向往的王道樂土名篇。”
司馬相如仰頭看天,凝視著天空中朵朵祥雲、天花亂墜,微微歎息道:“你果然不是凡品。這【桃花源記】一出,成為了水深火熱中、苟且偷生的十國百姓精神寄托,從此十國誕生新詞——世外桃源,故而評定你這片文章為·····【鎮國文】!”
“鎮國文?
”
十國秀才,各個都傻了!
劉選文目光呆滯,喃喃自語:“鎮國,竟然真是鎮國?”
他之前的【桃源記】也是隻差一步,就詩成鎮國的名篇,但差一步,畢竟是差一步,哪怕差一步,也不是鎮國詩!
而杜預這【桃花源記】,卻真真正正,成為了鎮國文!
為何他的詩詞不行,杜預卻可以鎮國?
要知道,真正的鎮國詩文與一句鎮國、一字鎮國,看似相差不遠,實則天差地彆!
真正詩成鎮國,比如杜預的【行路難】,那是能逆轉天下、改變國運的恐怖存在。
一旦誕生,連一國的國運都為之改變,全國百姓命運也隨之向上提升。
故而,鎮國詩文,是所有文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
賈玉人也傻了。
王倫臉色鐵青,一言不發。
歐陽斌、陸江、芃芃等人,都陷入了沉默。
杜預,一首【桃花源記】,文成鎮國!
他們卻提不起一點不服氣。
因杜預給過所有人機會。
每一個人都試驗過了,親自上陣,一一去做桃花源詩文。
可偌大十國,秀才眾多,卻沒有一個人能詩成鎮國。
何以解憂?唯有杜預!
與民聲讚美相反,十國的朝廷、皇族、士大夫,卻一個個咬牙切齒,對杜預恨之入骨。
“這是什麼反詩?此等文章,如何能鎮國?”
“狗屁桃花源,惑亂人心!”
“這不就是提倡無國無君?無朝廷無賦稅嗎?”
“天不可一日無日,國不可一日無君!”
“這杜預,妖言惑眾,擾亂人心,必須嚴懲不貸。”
何為國家?
國家本質,是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實施階級統治的暴力機器。
既然有國,必然有統治階級,有被統治階級。
而作為既得利益者,統治階級自然要千方百計,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與合法性,壓製被統治階級的反抗。
杜預竟然大逆不道,作出【桃花源記】這種“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文章,還被文淵閣認定為鎮國文,讓天下十國百姓人心浮動、心向往之,這不就是要號召百姓,推翻朝廷,殺官造反嗎?
桃花源之所以幸福,不就是因為沒有國家、沒有朝廷、沒有戰爭、沒有賦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