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林權此人打扮,與的普通讀書人不同,卻處處彰顯出道家的氣度來。
那便是同樣八個字“披鶴懷孕、養誌忘形”!
道家秉持研究人與自然的關係,認為人應該順應自然、順勢而變、因勢利導,與儒家提倡禮儀完全相反。
道家至聖老子提出:“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被褐懷玉,意思是穿著內懷珠玉內心,穿著粗褐陋裝,知道我的人很少,而能效法我的人更少。聖人雖穿著樸素,但有顆潔白無瑕、質樸純真的心。
道家亞聖莊子進一步提出“養誌忘形”,乾脆放浪形骸,不講究這些衣著了。
故而道家崇尚“無知、無為、無欲”,以簡樸為主。
林權的打扮,便是典型的道家黃老之學影響,不知道的還以為第二名是一介農夫。
眾人震驚還未結束,又聽到一聲提示響起。
“大秦學子、嵩陽書院張放,奪取第二重第三名,獲得4全屬性獎勵。”
“至此,第二重山前三名獎勵發放完畢。”
人群剛剛的震驚還
未平息,又齊聲驚呼、驚歎起來。
“雲中書院林權剛拿到第二?第三又被嵩陽書院張放拿去?”
“這些人,太強了吧?都是怎麼上去的?”
“張放是誰,我怎麼沒聽說過?”
“若他的名字你沒聽過,那他叔叔的名字你一定聽過。大秦宰相,雄辯家張儀!”
“啊?他,他是張儀的侄子?”
“不錯。他以秀才之身,卻已經擔任了大秦九卿之一的廷尉,掌刑辟!”
“大秦,不是法家的天下嗎?”
“正是,而嵩陽書院,就是法家學術聖地。此人,被譽為【廷尉秀才】!”
張放與林權不同,奪取第三名後,嘯傲而立。
此人乃是法家弟子,法家服飾提倡“崇尚自然、反對修飾”,主張一種極端功利主義和絕對專製主義,強調統治的不可動搖性,不分親疏、專斷一法,好質而惡飾。
張放穿曲裾、直裾,頭上裹巾幘,加戴進賢冠,整體黑玄。這是大秦文吏典型的服飾。
順便一提,墨家的衣著打扮,崇尚八個字是“衣著必暖,然後求麗”,崇尚節用、尚用的實用簡樸觀。聖人墨子本人,走到哪裡都是一副普通人打扮,墨家弟子一個個更是漁樵工匠,販夫走卒的打扮,毫無華麗可言。
張放目光平靜,仿佛深淵中一柄寒芒四射的寶劍,對杜預拱手道:“吾叔張儀,命我再三致意杜案首。”
杜預恍然大悟。
“原來,你是張儀的子侄?難怪覺得
眼熟。”
“我與張相,幸會一麵之緣。”
張放目光深刻,仿佛要將杜預鐫刻在他心底深處,傲然點頭:“您的新詩望嶽,詩成鎮國,可喜可賀。”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境界,我仰慕地緊。”
“到第三重山,我不會再客氣。”
他轉身就走,消失不見。
杜預凝視著張放的背影,嘴角微微翹起。
古來聖賢皆寂寞。
高處不勝寒。
倒是真心希望,天下英雄能多幾個。
不然,真的不夠我打。
“不知道,項羽、裴十四他們走到哪裡了?”
“算了,我還有重要的事,先走一步。”
杜預轉身離去。
他躍下的瞬間,眼前天旋地轉,失去了意識。
腦海中,隻有一個隱隱約約模糊聲音:“第三重山,開!”
杜預睜開眼睛,凝視著眼前的一切。
“這就是··第三重山?”
“也就是秀才能走的最後一重山?”
“王文昭少年得誌,天才實力,也沒成功走出第三重山,止步於此。”
“我師父田洪鳳,更是止步在第二重山,壓根沒走到過這裡。”
“此地的挑戰,比之前任何一重山,都要危險得多。”
杜預曾經與王文昭談起過第三重山。
王文昭勃然色變。
他記不清第三重山具體的情形,隻強調了一句話。
“一重山是一重關。”
“第三重山之危險,絕非前兩重能比的。”
“我過第一重山,輕鬆寫意,過第二重,隻覺得困難重重。第三重,我東躲西
藏,隻苟延殘喘三日,便果斷回歸,不敢再待下去。”
“我記憶雖然模模糊糊,但至今午夜夢回,依舊會被噩夢嚇醒,滿身冷汗,應是潛意識中對危險依舊刻骨銘心,難以釋懷。”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